寻访故事回首路上满芬芳

2014-09-30来源 : 互联网

2014年 7月,“爱心圆梦·助学行动”掀开了新篇章,同时,爱心助学也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本报有许多记者曾参与到报道中,对本报遴选出的贫寒学子进行实地采访。对于这些学子生活的艰辛、学业的努力、为人的乐观善良,记者们有着*真实的感受。在寻访笔记中,我们特意约访了几位参与过爱心助学报道的文字记者,请他们追忆各自在采访时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各自的感受。

此外,在这十年间,本报的摄影记者、多媒体记者、呼叫座席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也分别请他们回忆了各自在爱心助学行动中*记忆犹新的一件事。以此,作为对圆梦十年的致敬。

○讲述

当爱的潮水涌向一个不幸的家庭时,我领悟到了慈善的芬芳

忘不了,那青涩的果实已经挂满枝头的夏天;忘不了,那一个个因为关爱和温暖而聚在一起的场面。此刻,让我铭记在心的人和事,浓缩成两个字——慈善。

2006年夏天的**,榆社县一名高中毕业生在考取了**成绩后,还没来得及享受**题名的喜悦,便不得不面对父亲**的噩耗。父亲的死,是因为贫穷,是因为无法面对儿子的**,是因为不知该从何处筹集在他看来是天文数字的学费。

我的稿件在《山西晚报》刊发的当天,便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持续几个月时间,爱心人士们纷纷打来电话,希望能帮这名**的孩子渡过难关,帮和他一样面临升学难题的孩子走出困境。

我与柒牌集团山西区总经理白建平、中金山西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康荣珍等一批爱心人士的相识,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清楚地记得,为了探访一名贫困大学生,我和白建平冒着瓢泼大雨,徒步走在通往学生家的泥泞小道上,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康荣珍先生则在此后一直关注《山西晚报》,只要看到关于贫弱者的报道,便会主动联系,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

不论是白建平、康荣珍,还是其他爱心人士,当年打来电话的**要求,几乎都是说要资助那位失去父亲的孩子,得知那名学生已被一名美籍华人资助后,又都毫不迟疑地选择资助其他学生。慈善没国界,爱心没禁土。正因如此,白建平、康荣珍等一批企业家多年来只要得知有人需要救助,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至今,太原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的话仍旧在我耳边回荡:“不论何时,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有其他人能资助,就请人家资助;其他人资助不了的,尽管来找我,我一定尽自己的全力!”

圆梦记者 任俊兵

当爱心眷顾到一对贫弱的母子时,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多少个夏天,我们做着同一件有意义的事,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每当爱心助学行动拉开帷幕,对参与的记者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因每当一名学子发出“呐喊”,整座城市的爱都会瞬间积聚。当我们手捧这些爱心,将其亲手交付给需要的人时,当触及他们柔软的目光时,作为记者的我们都会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力量。

2012年夏天,我去忻州采访寒门学子吕国栋。为照顾自小身体瘦弱的吕国栋,母亲赵福梅一直陪读,还到学校当起了宿管阿姨,母子俩一个在3楼,一个在5楼,在学校安了“家”。

宿管的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赵福梅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到晚上11点宿舍楼熄灯才能休息。一个月600元工资,是母子俩的伙食费。有的孩子因为内务做得不好而被赵福梅扣了分数,便常会把气撒到她身上;天冷的时候,她还不得不用手拧干冷得刺骨的拖把……当时,赵福梅坐在楼道里的板凳上向我讲述着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分明听到门帘里头吕国栋抽泣的声音。时至今日,那声音仍会不时在记者耳边回响。而让我内心安慰的是,爱心眷顾到了这对母子。

也许爱心助学只能帮一小部分孩子,但起码我们始终在坚持;身为“圆梦记者”的我们,会一直为这份心灵的洗礼不懈努力。

圆梦记者 胡丽娜

当看他们清澈坚定的眼神时,我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

我是从2012年起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动中来的。2012年、2013年,我并未直接采访贫寒学子,但还是在爱心款发放仪式等活动中侧面与这些学子进行了接触。我*直接的感受是,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毅力分外顽强,越是困苦,他们越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今年,我*次直接参与到爱心助学行动的报道中来。冯燕飞是名聋人学生,今年25岁,应是十年来爱心助学行动资助的学生中年龄*大的一个,也是**的一个聋人。初中一年级,因意外导致神经性耳聋后,他便开始辍学打工,同时*病。7年间,他始终没放弃求学的梦想,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身边的人,无论是父母、弟弟,还是亲戚、朋友,都知道他有这样的梦想。7年后,他感动了家人,父母把他送入太原聋人学校就读。又过了4年,他考中了3所招收聋人的大学。他选了离家近、学费低的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接受采访时,除非大声吼,冯燕飞根本听不到我的提问。整个采访都是在冯燕飞的妈妈协助下完成的——我提问,她转述,冯燕飞回答。他的眼神很清澈,也很坚定,明确地传达给我一个信息:他是有梦想的人。见过冯燕飞后,我的心里充满感动:什么是梦想的力量?在他那里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

今年,我还采访了另外两名受助学生:王海霄和王飞。他们的家庭都很贫困,尤其是王海霄,去了她家,我脑子里直接蹦出“赤贫”两个字。然而,即使在那样的状态下,她都没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这些孩子能让很多人明白:只要奋斗,只要坚持,那朵名叫梦想的花,也许将会在你未来的人生中绽放。

圆梦记者 张瑾

○难忘的记忆

呼叫座席姚佳:捐压岁*的小学生

我是《山西晚报》呼叫中心的一名座席,“圆梦十年”中,我共接过近600个相关热线电话。让我感触*深的是那些拨打热线电话的贫穷学子们对大学的渴望,而让我*为感动的是每一位捐助人的真诚。

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愿留下姓名,只想默默地捐助。在今年的捐助人中,有个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只有12岁,他在电话里说,愿意把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攒的压岁*全捐给贫困生,因为他认为他们比自己更需要这些*。当时,我听得都快流泪了。同时,我也明白了,慈善不分年龄,也不分地域,只要愿意,谁都可以伸出手来帮助他人。

视频记者周慧:不抱怨的志愿者

我是2013年进入《山西晚报》的新记者。在2013年、2014年的爱心助学行动中,我除了拍摄视频,也与受助学生及志愿者有过深入接触——

志愿者们让我特别感动。今年的行动中,太原以外的地区我们都是与当地志愿者组织联系,让其帮助家访。每个志愿者组织都特别配合,出人出车,即使是很偏远的地方也不抱怨。有几位志愿者告诉我,其实,他们也常自发地为当地贫困生捐款捐物,但有点找不到组织的感觉。这次能帮助《山西晚报》对贫困生进行家访,让他们颇具使命感。

还有就是在爱心款发放仪式当天对贫困生的拍摄也让我感动。像他们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学费发愁,可他们却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尽管如此,他们都能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希冀,不气馁,不抱怨。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

摄影记者寇宁:刻在墙上的两个字

我是《山西晚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在“圆梦十年”的**年,我就跟随文字记者一同进行了采访。

记得有一年,我的任务是随同记者王芳赴静乐县、闻喜县等地采访贫困学子。静乐县的一名学子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由于家庭贫困,他连双像样的鞋都舍不得买,可他学习非常刻苦。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家里的墙壁上刻了两个字“努力”。见到这两个字的瞬间,我被震撼了,不由自主地举起了相机。

在后来的很多日子里,那两个字就像刻在了我心上,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这两个字就会自动跳出来,给我鼓劲,教我坚持。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