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档案
本期厨师:巢荷莲(迎泽区文庙社区居民,87岁)
主食名:家常饺子
材料:韭菜、猪肉、香油、芝麻碎、姜、十三香、面粉
做法:
1、选用鲜嫩的韭菜,*好是叶子稍微窄一点的那种。*先是要择洗干净再切碎。
2、面粉适量,加水和得稍软点,这样包起来会很省事,而且口感也好。面和好以后,要饧半个小时以上,这样擀成皮后会更加筋道。
3、猪肉*好选用五花肉,将肉和适量的生姜一起剁碎,制成肉馅,然后在炒锅里炒熟,然后放入酱油、盐、十三香等。
4、将切碎的韭菜与刚炒好的肉馅按照2:1的比例拌匀,加入香油、芝麻碎,做成饺子馅备用。
5、将饧好的面取出,切成小块,擀成皮把馅包入,包成饺子放入开水锅中煮熟。
6、一定要配上老陈醋吃。
*家秘笈:
1、饺子肉馅一定要炒熟,熟的肉馅比生的肉馅味道更加浓郁,而且熟的肉馅也更好消化。
2、和面时,水的用量一定要掌握好,可以适当多放一点,原则是让面尽量软。
3、剁馅时,往肉馅上洒一点花椒水或者清水,这样炒肉馅的时候,肉馅里的油就会大量渗出,搅拌韭菜的时候就会很方便。
4、煮饺子的时候,把饺子下锅了就盖上锅盖捂一下,让饺子馅的香味尽快从饺子皮里散发出来,等水开锅以后再把锅盖拿开。
○情感档案
87岁的巢荷莲和老伴都是临汾人,1953年来到太原,一直住在文庙旁边的棚户区里,不到20平方米的一间小平房,就是两位老人的家。老伴今年85岁,两人结婚63年,*喜欢的饭就是自己包的家常饺子。
外孙女小李说,姥姥姥爷的生活规律,也特别恋旧,多年来她一直想请两位老人出去吃饭,老人却从来都不去,他们*喜欢的就是自己在家做饭吃,而老人包的饺子既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也是自己调剂口味的*爱,现在她也经常回去陪着老人包饺子,同时听老人唠叨过去的事情。
饺子是老人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
巢老太太说,上世纪50年代初,老伴工资很低,每个月还要拿出一半工资寄回老家补贴村里的父母,她又没有工作,两个人生活很清苦,每天都是吃粗粮。有一个星期天,快到中秋节了,想着改善一下生活,他们开始张罗包饺子。“买不起白面,就用做窝头的玉米面来包,把玉米面用开水和,趁着开水把玉米面烫得软乎乎、黏糊糊的,趁热赶紧做成饺子皮,饺子馅没有肉就是韭菜,加了点粉条、豆腐,玉米面饺子皮不结实,菜不能多包容易破,就那样做成了玉米面饺子,吃着还觉得特别香。”巢荷莲说。
以后,每隔一两个月,一家人就按照这个办法吃一次饺子,邻居们看见还有笑话的。后来经济条件好了,才换成白面饺子。
饺子是老人对平房生活的留恋
巢荷莲和老伴先后在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等地的平房院居住,大杂院里,邻居们之间经常晒饭菜,他们家的饺子都是别人羡慕和夸赞的主角。
先说和面,巢荷莲有着典型晋南人的利索,很利落地就把面和好了,而且**面光、盆光、手光。再说擀皮,擀出的饺子皮中间厚、边缘薄而且非常圆,再加上调制的饺子馅味道香,包饺子的动作麻利,两边折回来,轻轻捏合,再往手心里一塞,手掌朝中间一挤,一个造型美观的饺子就如同一只小蝴蝶一般飞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逢年过节,各家住户相互送自家包的饺子,再唠嗑评点一番,巢荷莲包的饺子毫无争议地被列为院里*好吃的。
而今,越来越多的老邻居相继搬走,和她交换吃饺子的居民早就没有了,院里多是租房居住的年轻人,老人吃饺子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送一碗给新邻居,新邻居们也都说好吃。
饺子承载了老人的一世情缘
现在两位老人均已年过八旬,身体健康,现在他们*高兴的事就是相互陪伴,安静地度过每一天。吃饺子的次数比原来更频繁了一些,几乎每个星期他们都会吃两次饺子,老人吃不多,每次包20个饺子就够了,但是老人还是很喜欢那个包饺子的过程,一个人和面,一个人择韭菜,一边说着陈年旧事。结婚以后的63个春节里,他们都是在家包饺子吃,所以饺子就成了他们眼里幸福生活的象征。
老人现在包饺子的速度很慢,干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会儿。儿女们要是回来一起包饺子,老人们就会坐在一旁“指导”。每每这时,巢荷莲老太太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她说*高兴就是这个时候,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好,越来越懂事,做老人的就心满意足了。
本报记者 吴学强
○食客点评
李女士:姥姥包的饺子味道特别香,每次煮过饺子的面汤,都带着香味,我在外面吃过的饺子,根本比不上姥姥包的好吃。
赵女士:我们是多年的老邻居,现在住得远了,不怎么联系,但是以前吃过她包的饺子,那个味道一直都没有忘了,咬第一口就觉得好吃。
李先生:老人做的饺子,真的是家常饺子里比较特殊的,两位老人一辈子简简单单,但很幸福的生活着,就像这饺子一样,平平淡淡,可味道却香醇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