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主席为大泉山水土*理工作作出批示54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大泉山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阳高人民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当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朝着建设宜居魅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宏伟蓝图奋力迈进的关键时刻,很有必要进一步弘扬大泉山精神,引导和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创新,积极进取,为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11月1日是***主席为大泉山水土*理工作作出批示54周年纪念日。当年主席批示之后,大泉山成为全国*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泉山精神成为阳高乃至全省、全国改变贫穷面貌的动力源泉。如今的大泉山面貌如何?深秋时节,笔者再次踏访这一全国典型。10月底的大泉山,松涛阵阵,满眼碧翠,一派浓浓绿意。白桦、松树之间,泛黄的五味子、紫罗兰,在微风中跳跃、欢呼;树枝上、草丛里小鸟和野兔在欢快地鸣叫和跳跃;山上亭台楼阁、山间新铺设的水泥小道和铁索桥彼此交错,仿佛置身于旅游胜地。正在山上锻炼身体的大泉山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杨恒兴奋地告诉笔者,过去这里是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数不清的穷山恶岭,而通过几辈人的努力,如今的大泉山呈现出林草茂盛、牛壮羊肥的喜人场景。多年来,阳高县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泉山精神这面红旗,奋力拼搏、**创新,共同书写着建设****和谐社会的美丽画卷,现在这朵绚丽之花已开遍云门大地,并结出丰硕果实。
昔日主席作批示,大泉山成为全国水土*理一面旗帜
大泉山村原名西岭村,在毛主席作出批示后更为现名。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许多人背景离乡。
解放前,河北省怀来县贫苦农民张枫林、原籍天镇县顾家湾村的贫苦农民高进才先后逃荒来到这里。解放后,翻身当家作主的农民积极投身大生产,两个人凭着一点积蓄开始自发地*山*坡,至今村里还流传着他们*理水土的顺口溜——“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下不*上,万事一场空”。 1951年,当年全省农民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时,他们二人捐献2500公斤山药蛋,就是这2500公斤山药蛋,让当地发现了这两个植树楷模,并总结了他们的水土*理经验。
1955年,时任阳高县委书记的王进为此写了一篇典型调查报告报到省委,省委上报到**。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看完文章后,满怀豪情,欣然提笔,把原来的标题改成醒目的《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同时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按语:“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后来,人们把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称之为大泉山精神。
大泉山扬名全国后,全国22个省市区的各级干部、国内外水利水保专家纷纷前来参观并挖坑植树。大泉山村首任党支部书记高进才进一步作出了*理荒山的远景规划,县里还组建了30人的青年专业队常驻大泉山搞水保工程。他们和村民们一起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粮食平均亩产由25公斤逐年增长到250公斤,水浇地亩产达到400公斤;村东一长溜陡坡上修筑了梯田,还栽种了5万株零星树。“在*理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水土保持的“八连环工程”,打土谷坊、筑沟头埂、掏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修水平田等保持水土不流失,这些做法至今都很有价值”。据介绍,后来他们发现采取“卧条”法(即把杨树变曲后埋在树坑里)栽植的“小老树”生长缓慢,又提出“油松上山,杨柳下沟”,并间种柠条、杏树,形成了现在的“混交林”。拼着实践得来的土方法和毛主席批示的动力,阳高人硬是把黄凸凸的大泉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果山。
秉承主席批示,弘扬大泉山精神,阳高人改天换地,做活生态大文章
生态问题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几十年来,阳高县人民发扬大泉山艰苦奋斗精神,致力改善水土,*理生态。该县县委书记曹世平说,***主席对山西农业典型的指示只有西沟(平顺县西沟村1943年成立互助组,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给***写信汇报8年来的成绩,当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此作了介绍,从此将西沟推向全国)、大寨(1964年***批示农业学大寨)和大泉山。“大泉山1955年就闻名全国,然而现在与那两个典型比起来,是落后了。”阳高人也看到了这种差距,因此打造生态文明,阳高人就打大泉山这张牌。王官屯致富山50年代,曾经是荒山秃岭,几十年来,乡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常年*理不松懈,如今致富山已成为全县的生态建设样板工程。朱万才曾是原窑头公社革委会主任,90年代退休后不忘辛辛苦苦栽育下来的林木,自告奋勇,当起了“山长”,看护林木,为保护生态奉献余热。大泉山村水土*理成绩斐然,全村8座山已全部*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8。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8%,*理水土的经验引起了海外的关注,日本绿色地球网络高见邦雄在深入大泉山参观考察后评价,“大泉山在中国华北地区是一座树种最全、绿化最好的名山”。同时发挥大泉山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资,一个取自山脚下泉水的大泉山水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依靠大泉山的品牌打出了第一宗商品。2006年山西省工农业旅游发展指导与示范评审委员会将大泉山评为山西省农业旅游点,大泉山又积极申报山西省旅游名村。 “大泉山发展旅游优势多着呢”,大同府志认为云中山脉多起源于阳高的大泉山,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这里是帝王们游玩狩猎的好地方;有名的“白登之围”也发生在此;再加上上世纪大泉山*理水土流失的功绩,“大泉山是绿色、红色、古色三色俱全”,大白登镇党委书记高飞说。在大白登镇镇政府,笔者看到了一个大泉山的旅游鸟瞰图。镇长孟永泉告诉记者,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规划,下一步还将聘请旅游专家对大泉山进行整体评估论证和策划,确定大泉山的形象定位和发展方向体系, “大泉山旅游区要建成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以古色为文化底蕴,以绿色为游趣的具有晋北黄土高原特色、人工生态旅游典范的旅游区。”与此同时2001年以来,该县紧紧抓住该县被列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有利机遇,真抓实干,把生态建设与京津风沙源*理项目、首都水资源项目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结合实施,完成生态面积76。56万亩,其中发展优质牧草8万多元,不仅绿化了丘陵荒山,还使农牧业比例发生变化,带动了区域内养殖业的发展。
“有钱办成事那不叫有本事,没钱办成事那才叫真本事”成为当今对大泉山精神新的阐述
当前,在阳高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中,阳高人从未忘记将大泉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继续传承和延续,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把大泉山精神和时代紧密结合。该县县委书记曹世平审时度势明确地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钱办事不叫有本事,没钱办事才叫真本事”作为新时代的大泉山精神,推动全县各项事业发展。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尽管面临财力匮乏的现实,但阳高各级干部硬是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云门大地成为一块诞生奇迹的土地:2005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中,当时上级补助每公里只有3万元,修一公里缺口资金达9万元,面对这一困难,阳高各级干部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原则,通过向上跑、多方筹、压缩办公经费,自己想办法,全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目前全县村通水泥路1279公里;教育发展上,针对县城中学班容量大的实际,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2亿元新建阳高一中,目前主体已全部完工,明年可投入使用;要想富还的从工业抓起,为打造好招商引资平台,该县举全县之力,筹资1。5亿元,全面开工工业园区道路建设、管网铺设和绿化三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目前,绿化工程已完工,道路建设、管网铺设正在进行,预计10月底工程完工。园区的建立,吸引了众多项目落户阳高。目前,已经入住园区的项目有9个,总投资26。26亿元,正在建设的项目8个,1个项目已经建成。已经达成意向的项目共13个,总投资221。6亿元,山水公司2。5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天岳化工公司配套回收2200吨甲苯项目、恒泰药业、传世宇机械制造等项目纷纷落户生根发芽;围绕生态宜居县城建设目标,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城市土地,全力实施了大南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新华北街道路拓宽、西门口十字街整体改造等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以建设温室大棚为抓手,以上规模、拓市场为重点,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特色现代农业强县转变。根据阳高实际,县委、县政府将年初确定发展大棚1万栋,全年设施蔬菜面积将突破1万亩。阳高一位老干部动情地对记者说,没有钱,阳高各级干部硬是把一块块硬骨头啃下来,那么大的投资,那么大的压力,这就是放在我们当年,想也不敢想。确实,大泉山精神给了阳高干部群众无穷的动力。
秋风拂过,大泉山上的松树犹如美丽的姑娘,恣意地舞着嫩绿的衣裳。秋去冬来,大地似乎在沉睡呀,但大泉山上的一草一木,似乎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弘扬大泉山精神,全力打造农业大县、工业强县、生态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