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送的,不要说我肤浅,我更喜欢人民币。”近日,江苏扬州一名为“倩大爷是双鱼座”的博主发布学生家长所送的礼品图片:华东生态大闸蟹。微博图文有明显的轻狂、炫耀语气。6日晚,扬州教育局官方微博正式公布核查处理结果:博文涉及者系该市一乡镇幼儿园试用教师,博文是堂弟发的,而且家长送蟹时自己并不在家,后来也及时“和父母把螃蟹退还给家长,并立即删除微博内容”,其所试教幼儿园已经对其给予**试用并辞退的处理。教师节来临,给老师送礼引发的师道尊严问题再一次进入**视野。
尊师:要想“他尊”必先“自尊”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来了。如何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成了此时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要尊师重教?我国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之说。要尊师重教,还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乃至每个人的一生来说,可谓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因此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世风如何变幻,教师在每个社会都应得到整体性尊敬与爱戴。
而要谈尊师重教,*先就要谈师道尊严,也即是老师之尊严。因为“尊师”与挚爱学生、“重教”与教育公平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位教师若失去了师道尊严,就不会受人尊敬与爱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而在上述新闻中,口出“不要说我肤浅,我更喜欢人民币”的老师,通过微博炫耀收受学生礼品的老师,又有什么师道尊严呢?
教师的师道尊严来自哪里?一方面,来自于教育使命赋予教师的权力,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个人品德与教育表现,以及由此在学生及家长心中获得的威信。如果教师只有“权力威慑”,而没有“师德威信”,往往难以维护自身的师道尊严,也就得不到尊师重教之类的回报。比如那位“更喜人民币”的老师,显然没有“师德威信”,自然得不到他人打心底的尊重。
因此,教师先有师道尊严,才能被“尊师重教”,换言之,教师要想获得“他尊”,必先“自尊”。
教师如何自尊?用孔子的话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此来衡量,如今的老师,不管社会多么浮躁,物质浪潮多么喧嚣,仍要秉持教育理想,尊重教书育人信仰;仍要以身**,坚守良好的师德;仍要发扬师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地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
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假如教师因为一次收受礼品而对送礼学生施以偏爱,那么,教师丧失的不仅仅是师德,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损伤、对教师威严的损伤,结果只有两种:学生对老师失去尊重和信任,或者学生学会了用功力的手段去衡量一切,“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教师节来了,尊师重教确应成为教师节的“主旋律”。但每位教师,何不借此机会,反省自己是否不负天职,不负尊重,同时扪心自问:自己的心灵深处还有多少师道尊严,以及职业自豪感?请记住:“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海
不要再每逢教师节冤孔子了
教师节收礼的话题,由来已久。而每到教师节,孔子都会扯上来,以作送礼的 “正方证人”。孔子讲过一句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通俗地翻译,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的。这里的束修,是指腊肉。这句话也被用来证明:看看连孔子,都会收点小礼品,而教师节到了,教师辛苦一年,家长适当感谢,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度,又有什么大不了。教师节送礼屡禁不止,与这种思想有很大关系。
这样的解读,可是大大冤枉了孔子。朱熹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什么人,那可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岂能如此不堪?孔子**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学生向他求学,那时可没有什么财政经费,交点学费也是应该的。如果非要进行一下对比,孔子开办的相当于今天的民办学校,且是*牛的民办学校,而学生带来的“束修”,也是学费而不是礼品。进行一下穿越,现在到了新东方这样的贵族学校,只要几块腊肉就行了,还不能证明孔子的伟大吗?
而且,“束修”前面还有“自行”二字。换言之,即使学生不准备两块腊肉也不要紧,孔子还是会教的。孔子**三千,一个叫颜回的学生,是他特别喜欢的,可颜回却是穷得很。孔子曾经讲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么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学生,甚至还有可能要孔子贴补一二,即使这样,孔子依然“未尝无诲焉”,而且十分喜欢和欣赏,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拿孔子也会收几条腊肉,来为现在教师收礼辩护,可谓“千古奇冤”。教师节不能收礼,这是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上,很多时候不是有没有人做,而是能不能做的问题。有些事即使有人做,也要相信不应该这么做,自己一定不要去做。没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一些“论据”,无论收礼的论据是否存在,无论收得多还是少,都不应该去做。这是道德底线,也是纪律高压线,触之不得,务必远离。
不要再每逢佳节冤孔子了。倘若连教师都能为收礼寻找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其他行业又会怎样?社会变成丛林,*后吃亏的,恐怕还是教师吧?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也不希望,那还是从自己做起,迎接一个清风明月的时代吧。
毛建国
不收礼,既需自律更需规制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每年这段时期,关于教师收礼的消息都屡见不鲜,眼下,扬州这位幼儿园教师公然“炫礼”,*终被辞退,实乃“作死”的表现。记得去年教师节期间,上海一幼儿园老师主动给家长写“退礼信”,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应当说,在整个社会出现“**至上”思潮和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一些教师挺身而出,**收礼,显得尤为珍贵,值得大力褒扬。
送礼的风气不仅对孩子的心灵有污染,而且会让整个教师的形象被矮化。这已经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理应在道德、行为、自律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当其冲的就是教师本人。就像官员不得贪污受贿一样,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该守住底线。教师收礼不仅增加了家长负担,也严重损害教师形象,让教育沾满铜臭味,进而将“尊师重教”逐渐推向悬崖。
相反,如果教师这个群体都能从心底意识到“教师节本身就是对教师职业的承认和尊重,幼儿教师对孩子们的关怀和教育责无旁贷,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教师节期间老师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品这种恶习,必将化于无形。
其次需要家长做到有礼有度。诚然,在人情逐渐淡薄的今天,社会对于教师的感恩之心需要被不断唤起,但感情的表达,往往不需要与物质挂钩;一味追求“礼”的贵重,则失去了“度”。家长大可不必在送礼上挖空心思,更不必试图通过送礼去贿赂老师以便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关注。
*后,防范教师大肆收礼关键还须制度发力。这方面,新加坡、香港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新加坡规定教师节收礼超过50新币属于受贿。香港则规定,老师收礼*重面临10万港元罚款及3年监禁。连送礼者也可能因行贿被抓,前年就有大陆一学生因向香港某大学老师送礼以求在考试时获得照顾而被判刑。
而在内地,目前针对教师收礼没有以**受贿处理的先例,主要还是靠教师自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金礼品做出明确的规定,切实做到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廉洁从教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