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南郊粮食收储库,记者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仓储科技***——高玉树。对于他的大名,记者早有耳闻,如今,在高玉树的带领下,西南郊粮库成为全国*先进的粮食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特别是采用了新的储量技术之后,该企业已解约储量费用数**元。
“我*怕接受采访了,总感觉自己笨嘴拙舌的。”一见面,不善言辞的高玉树就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可这位技术***却经常外出授课,说起自己研究和从事的储粮领域,一张“笨嘴”也变得灵活得多了。
【探访高玉树】
创“准低温储藏”方式
让北京应急大米安全度夏
高玉树是个不善于回忆过去的人,他对自己过去的总结就是,已经当了26年的粮食人。
1988年,刚刚毕业的高玉树就进了北京永定门粮食仓库工作,从此与储粮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高玉树常说,粮食是关系民生的必需品,是老百姓生活的日常**,从事与粮食相关的事业,责任很重也很神圣。
“我初次接触粮食仓储行业的时候,粮食存储技术还比较落后,使用化学剂对粮食进行储藏,不但储粮时间短,对粮食本身的品质也有极大的影响。”高玉树告诉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怀揣着一个梦想,一定要**技术**,带动粮食仓储科技工作向更***迈进。
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高玉树就开始每日钻研国内外储粮新理论,双腿奔波于粮仓和实验室之间;双手记录下粮仓的温度和湿度;双眼仔细观察每一粒粮食的色泽;鼻子辨别每一份粮食的新鲜度……
对于这26年的努力与辛苦,高玉树不愿意多说,他觉得流在事业上的汗水和泪水都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有付出才有回报。
当高玉树**提出并施行大米和稻谷的“准低温储藏”方式时,整个粮食仓储行业都为之一振。特别是“**期间”,高玉树设计的准低温仓储存方案,不但解决了应急大米安全度夏储存问题,还在为规范北京市地方储备粮食管理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高玉树眼里,都是粮食和仓储技术,他说,“我这辈子也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在粮食行业,踏踏实实地做个勤勤恳恳的粮食人。”
研“惰性粉防虫技术”
初步实现*都绿色储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玉树是个不“安分”的人,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高玉树总是不断钻研新技术,“勇敢尝鲜”几乎成了他的座右铭。
2008年,“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技术”闯进了高玉树的视线,当时,北京市仓储行业还没有人做过相关实验,也不知道这项技术该如何操作。对于一切的未知数,高玉树毫不惧怕,“只要勇敢的创新和尝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于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基础,高玉树开始了一轮接一轮的实仓实验。
“使用食用级的惰性粉,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就是向绿色仓储迈进。”高玉树对于自己的探索信心满满。第一年,他成功实现了两个仓的绿色储粮;第二年,根据不同剂量、不同仓储条件,高玉树又开展了无数次对比试验,再结合多种技术手段,*终完成了3项“惰性粉储粮杀虫技术”的实施方案。
让人欣喜的是,这项技术的实施不但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实现了无毒的绿色仓储,更降低了仓储成本。高玉树告诉记者,其所在的粮库自采用该技术以来,已节省储量费用数**元。目前,全市已有8家企业正在运用这项新技术。
“技术**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我们需要不断钻研,才能突破现在。”高玉树告诉记者,今年,他将带领团队研究“惰性粉对粮食物性参数的影响”,新的研究和探索将对现有技术的完善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支持和**。
懂实务也爱理论研究
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近年来,高玉树的技术团队还在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的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玉树个人更是先后撰写仓储技术论文十余篇,发表在行业相关杂志和报纸上。有人曾质疑,高玉树就是一个粮食储存技术人员,做那么多理论研究干什么?
可在高玉树看来,理论学习和研究是为推动企业科学保粮技术应用奠定基础。高玉树说,“创新是对企业发展的直接效果,解决生产问题和提高效益,而理论研究是用来引导创新的。”不管工作有多繁忙,高玉树都会分出一些精力在理论研究上面。
学习和掌握国内外领先的储粮技术,是高玉树理论研究的第一步。在学习中,他不断将国外新技术与本企业的储粮技术相结合,在实验中验证和完善本土技术。技术创新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近几年,在与国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紧密合作中,他为企业创造了很多技术创新的机会。其中,“绿色储粮防护剂惰性粉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展”项目,就是和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合作完成的。
每年高玉树都会带领团队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我们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团队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高玉树笑着说,这样加强技术应用和交流,有助于开拓眼界,激发创新灵感。更值得称赞的是,高玉树的团队也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让我们的创新工作更加立体化、更有针对性,研究成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一边说着,高玉树脸上露出了些许得意的神情。
【对话高玉树】
重视沟通交流
才能让团队更和谐
记者:您怎样看待您的团队?
高玉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始终相信,在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壮大中,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2010年,我们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可以说,团队成员每天都在成长和进步。目前,已经发展32名职工参与进来,其中,拥有获得国家粮食行业职业资格的“粮油保管员高级技师”2 名、“高级保管员”1名、“中级保管员”19名、“初级保管员”9名。
记者:您是怎样带队伍的?
高玉树:作为团队的***,我有责任为每一名职工提供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所以,在每一个研究和实验中,我都尽可能让大家参与进来。以项目带培训,以项目促成长。在实践中磨练,才能扎实地提高团队素质和队伍“战斗力”。
记者:有哪些带队体会要跟大家分享?
高玉树:我不算是个古板的人,但过去,却是个十分严厉的人,对于工作一丝不苟,让我的脾气变得有点大,有人曾评价我是个苛刻的人。但这么多年过来,我也在慢慢地成长,我发现,人性化的管理才是带队伍的王道。重视沟通和交流,才能让一个团队更加和谐和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