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半年后,在北京某国企工作3年的李丽(化名)提出离职。由此,她陷入了官司之中。原来,根据李丽入职时跟单位签订的“户口违约金”协议,李丽应至少服务5年,否则要支付不菲违约金,目前双方已诉诸法庭。
李丽的遭遇和纠结并非偶然,“北上广”等城市的户口是稀缺资源。过去,为了吸引人才,一些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往往开出“给户口”的条件。对很多毕业生而言,这纸户口的确有诱惑力——这不仅意味着身份的认同,还对应种种隐形福利,不仅自己受益而且荫及子孙。一纸户口,成了一道围墙,对内是福利,对外是门槛。所以,不问行业、不计待遇“拿户口”,成为一种现象。
现在,北京等发达城市的户口越来越紧张了,武汉、长沙、西安、南京、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则竞相推出户口新政,不断降低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有的城市甚至单凭毕业证书就能立即落户。如此盛情,体现了一城一地发展振兴的急切、求贤若渴的心境。在户口门槛高企,户籍与子女教育、与购房、买车资格挂钩甚密的当下,这样的热情具有**吸引力。但是不是给户口就真能**留住人才呢?也未必。
“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不就出现了不少类似李丽这样的“违约者”么?从单位角度看,他们有违约乃至失信之嫌。但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把人的自由和活力捆绑在一纸户口上,不也是对人幸福感和**力的扼杀吗?经济越发展,人才越流动,户口的束缚效果越弱。时代在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劳动的感受。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城市也好,指望单靠户口以及落户约定来强行留住人才,显然是非常不够的,也是很难实现的。
况且,北上广大城市户口之所以值*,本就反映出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极大落差。在上海、广州等超大型城市已经放宽落户限制的当下,如何利用有限的户籍资源,引进**人力资源,助推城市发展,才是破题的关键。
人才要素是根据“人才环境”的优劣来选择和流动的。用人单位不能把重视人才狭隘地理解为“给户口”,而应把惜才、爱才、重才灌注于招才、用才的全过程中。既吸引**英才来投,又给人才优渥的成长和用武之地。
从长远看,户籍改革就是要剥离附着于户口之上的种种门槛,打破户籍对人才流动的阻碍,让人的自由和**力得到*大程度的实现。用人单位与其死死盯着“户口的诱惑”不放,不如多从人才机制的优化上找出路,用*大的诚意招揽人才、成就人才、留住人才。市民生活有归属感、对城市认同感,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