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之错:**不是找健身运动的人,而该找不为运动健身的人!刚刚说到健身运动App*愈不了“懒癌”患者 ,运动只是他们的幌子,而那些真正需要健身运动的人,运动App又不是他们的**选择,这是不是意味着找这些人收*难度极大?
事实上,运动类App的发展“仿制”了PC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轨迹,先是各类模式层出不穷,热闹过后,就剩下几家,然后这些被“剩下来”的Apps,借海量用户开始尝试收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免费是他们的*大利器,圈用户是他们的*大工作。
然而正是这种在PC互联网时代被验证过的发展路径坑了他们。
*先,他们掉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看似每款产品都在更新,*后大家都集中到在记步与跑步上,大家能提供的都是GPS定位、显示运动路线图、耗时、卡路里消耗等*基础的服务。这种浅层的运动功能,不仅让用户陷入选择困难,也没能强化自己的独有性,建立竞争壁垒。
其次,这些运动App在技术上存在硬伤。有媒体测试结果显示,不管在步数的计算或者是热量的计录上,这些App和专业仪器测试出来的数据都大相径庭。这和不同运动产品本身的算法,所使用的传感器以及人体的复杂性因素等因素不无关系,但却直接影响了用户对运动App的信任和付费意愿。
*后,国内用户对软件付费的意愿远比国外低,尤其是对运动工具类 App ,用户的依赖更低。所以找直接的使用用户收*显然“难于上去青天”,这样运动类App们集体陷入**模式空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