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世家的中都孙氏,魏晋时期的三晋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乱世出**,三晋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活跃于社会**舞台或文化领域的人才,如中都孙氏、太原王氏、闻喜裴氏,其中容有斗宵之徒,但更多的是才智之士。西晋的孙楚与王济谈论三晋风物,孙就自豪地介绍家乡之美说:"其山崔嵬而嵯峨,其水甲泄而扬波,其人磊而英多。"而孙楚其人便是一位磊落光明而英俊多才的人物。
孙楚(220~282),字子荆,太原中都(今晋中市平遥县)人。他少年多才,生性清傲,鄙视俗儒,惟与太原名士王济友善。孙楚入仕为官不到十年,得罪了将军石苞。石苞向皇帝进谗言,说他"讪毁时政",孙楚便丢官回乡,十年后才重新为官。一次有人报告武库井中出现了两条龙,朝臣纷纷称赞。孙楚却说,龙飞在天,却蟠于井底,这是贤能屈居下位的象征。这显然是借机表示对权贵专政的反对。孙楚还上书朝廷,希望选拔人才不可专靠九品中正制,这肯定不合权要们的心愿。可见,所谓"讪毁"云云,正反映了他谴责黑暗**的正直态度。当时社会流行《孔子家语》的《金人铭》:"摩兜键,慎莫言。"意思是谨言慎行少说话,明哲保身。对这种处世秘诀,孙楚表示反对,作《反金人铭》,公开宣称" 无少言,无少事",因为"少言少事,则后生何述。"意思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干,后人就无可记述,白活了一辈子。可见,孙楚具有积极入世的斗争精神,不肯无所作为。孙楚的著述传世不多,现存有《孙子荆集》,其中有赞扬孔子、管仲、乐毅等前贤的篇章。存诗六*,王济读后颇为感动,名句"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屡被钟嵘、沈约称引。
孙氏一门,名家辈出。孙楚之孙孙盛(340年前后),字安国,曾任佐著作郎、浏阳县令。陶侃、庾亮、庾翼先后任荆州刺史,均礼请孙盛担任参军。桓温继为荆州刺史,仍留盛为参军。因伐蜀、平洛有功,任盛为长沙太守。终年72岁。
孙盛晚年任朝廷之秘书监,著述颇丰,著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晋阳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后多佚,但部分文字见载于《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注和《世说新语》中。孙盛优长于史学,所著《晋阳秋》记西晋史事"词直理正,咸称良史。"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遭枋头之败,《晋阳秋》如实记载。桓温知后颇为恼怒,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以灭门之罪相威胁。孙盛诸子哭泣跪拜,请父亲删改。孙盛表示决不屈服,据实直书,可见其高尚的史德。
孙盛胸怀坦荡,正气凛然,不信鬼神。对西汉董仲舒至孙英以来流行的符瑞迷信尤为反感,认为这种迷信论调是亡国征兆。又指斥《吴史》所谓"东南有王气"之说,认为观察天道而知帝王之兴是不可能的。社会上流传的象占之术和符瑞吉祥,都是欺人之谈,戳穿了帝王利用天道欺蒙百姓的手段。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孙盛指出,人死形散,化为异物,死而不能复生。其时衡山有所谓"神槎",据说人们对之祈祷无不应。孙盛到后,立即将其砍掉,破除这种荒诞的迷信风俗。孙盛读书精博,长于辩论。在魏晋玄学盛行时,属于名理一派,与辩才殷浩齐名。殷浩名望很高,惟孙盛可与之抗衡。一次二人争论了整整**,连饭也顾不上吃,但他始终没有被殷难倒,孙盛反而因此名扬**。
孙楚的另一个孙子叫孙绰(314~371),字兴公,是**的玄言诗人。孙绰在晋室南渡后,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是书家盛称的兰亭雅集的主持人之一,声名为世所尊,极受书圣王羲之的敬重。
孙绰从政敢于直谏,触犯权贵。东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大司马桓温收复洛阳后,阴谋篡位,逼帝迁都洛阳,并请南渡宗族人士同行。孙绰洞察其奸,挺身而出,上《谏移都洛阳疏》,专论迁都之祸,将累及**民众。疏文慷慨激昂,义正辞雅,揭穿了桓温的阴谋,阻止了迁都。因此一疏,孙绰名扬中外。孙绰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其玄言诗。诗风平正典雅,钟嵘《诗品》评其为"平典似《道德论》。"《天台山赋》是他的名篇、代表作。赋中表抒其隐逸山林,皈依佛道的淡泊情怀,对山水的描写尤其生动形象,读之如睹烟霞,心旷神怡。孙绰对此赋颇感满意,对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范读后亦感果然清辞丽句,音韵铿锵,不禁击节。孙绰文才高华,为一时之冠,还善写碑文,其时名人必求绰撰写碑文刊石,以示荣耀。**的书家瑰宝《兰亭集序》称雅集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其中就有孙绰参与,且以孙绰为*称,这不是偶然的。
平遥古城已是山西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成为游客访晋的必到这地。如今人们羡称平遥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游之乐而忘倦。殊不知平遥中古尚有三孙这样的文化名人,名垂青史,可为平遥的旅游文化增添闪光亮点,今之从政者理应于此多加留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