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麻花的起源具有**性。南北朝时,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河东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两次大战。因战乱灾荒,此地虽草木茂盛,但时有野兽出没,毒蝎横行,凡中毒者,多有伤亡。为诅咒蝎毒,人们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时,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
这种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蝎尾,演变成今天的两股、三股稷山麻花。古老的麻花绳子、大姑娘小媳妇的麻花辫子,与稷山麻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
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清代大学士、一代文豪纪晓岚曾对推介稷山麻花做过历史性的贡献。纪晓岚的岳父马永图,敕封儒林郎,曾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山东城武知县和内阁中书。马永图生有四女,次女嫁与纪晓岚。
纪晓岚常吃到岳父带给他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枣,细细品味,感悟许多,撰文称颂。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纪晓岚向皇上介绍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亲口品尝,称道:“形如绳头,香酥可口,出类拔萃,别具风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进贡。稷山麻花随之名声大振,传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