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汉韵皆吟法曲——云冈石窟中的乐舞图像

2014-08-20来源 : 互联网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丧乱的时代,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特别是佛教,自汉代东传,魏晋兴起,至北魏异常炽盛,依此滋生的佛教乐舞艺术,羼杂了各民族**的乐舞流派,终以其对华夏固有的乐舞艺术深大、长足的影响而卓然标峙于中国音乐舞蹈史。幸存于今的北魏**工程云冈石窟,就是这部绝美华章中*精彩的一篇,它们反映了北魏社会的音乐制度及其时代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组合形式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始凿于公元五世纪中叶的云冈石窟,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云冈石窟目前有24个洞窟中雕刻有音乐图像内容,现存乐器雕刻500余件,28种,乐队组合60余组。其中,大多数都是北魏时期的原雕,也有后世补刻补绘的乐器图像。它们或表现于佛界,偶然也表现于俗乐场面,还有一些则缀饰于壁面空隙间,散发着浓郁的装饰意味。

那么,佛教石窟艺术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乐舞表演场面呢?换言之,乐舞题材在佛教石窟艺术中的功用是什么?概有五:一、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二、表演乐舞的乾闼婆和紧那罗,是汉译佛经中天龙八部**之一,她们具有**的作用。三、娱佛,为诸天作乐。四、颂佛。《法华经》卷二:“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五、供养。《法华经》卷二:“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呗,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乐,尽持以供养。”

云冈石窟中的乐器雕刻分为三类,一是气鸣乐器,有横笛、义觜笛、异形笛、筚篥、排箫、吹叶、埙、笙、螺、角、长笛等乐器;二是弦鸣乐器,有琵琶、竖箜篌、五弦、阮咸、琴、筝等乐器;三是膜鸣乐器,有腰鼓、齐鼓、手鼓、铁鼓、鼓、铜钹、碰铃、毛员鼓、擔鼓、鸡娄鼓、杖鼓、两杖鼓等乐器。其中,既有汉魏旧乐琴筝笙之类,也有龟兹五弦、西亚系波斯竖箜篌、天竺梵贝、鲜卑大角之类,胡汉交揉,兼杂并蓄,还不失 “乐操土风”的鲜卑民族特色。实际调查发现,云冈石窟中横笛、琵琶、排箫颇流行,都达到50件以上;筚篥有大小之分,这与声部和音区的要求是相适应的;竖箜篌有西亚系波斯三角形框架,也有印度系弓形框架;琵琶演奏手弹拔弹并存,手弹的琵琶是竖着抱持的,主奏旋律,拔弹的琵琶横持,出奏细拍子。一些乐队组合中,往往会用大小不同的数只鼓,另结合弹指、抃 (拍掌)、吹指等表演形式渲染气氛,显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豪迈之情。

根据石窟形制、造像风格和样式的发展,云冈石窟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此三期乐舞雕刻内容的特征有所不同。

经历了太武灭法的重创,北魏佛教至文成帝时重新**,素以禅业见称的高僧昙曜在武州山主持营建了云冈早期 “昙曜五窟”(第16~20窟)。这一组洞窟,作风概括洗练,气势磅礴,窟中内容基本上是以符合习禅僧人谛观的造像为主要表现,充满沉寂、冷瑟、神秘的宗教色彩,乐舞雕刻内容寥寥,形式也单一。

云冈中期约开凿于公元471至494年间,本期12个洞窟中,除了第3窟,全部有音乐图像表现,无论种类上还是规模上,都达到云冈鼎盛时期,它是云冈石窟乐舞雕刻表现的主体。云冈中期乐舞雕刻内容之所以骤然丰富起来,主要是遇到一个百花争妍的音乐新时代。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与其社会相适应的音乐文化,北魏民族的崛起与融合、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京都平城社会文化的构成等等,都必定会影响到云冈石窟乐舞雕刻艺术的发展与变化。

*先看一下北魏乐舞文化的来源。一、拓跋鲜卑,兴自漠北,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礼俗纯朴。簸逻迴歌,是这个民族固有的歌曲,唐人说, “其词虏音不可晓”,因为它是鲜卑语。簸逻迴歌本属军乐,北魏建国初始,宫廷音乐 “钟管不备,乐章既阙”,即以簸逻迴歌填充,兼奏于郊庙、宴飧。二、北魏都平城时,各国每年都遣使朝献,“高昌款附,乃得其伎”,朝献内容即含有乐器和伶人。三、由乐部牵头寻访搜集整理古乐声调。四、伴随佛教而来的梵呗经唱,也是北魏音乐文化海洋的支流。五、通过战争获取其他民族乐舞文化,是北魏一朝*重要的手段。从四世纪末至五世纪中叶,北魏每平定一个割据**后,都要大量移民,以充京师。始光四年 (427),太武帝打败赫连昌,得古雅乐一部,正声歌五十曲, “工伎相传,间有施用”。后通西域,又将疏勒、安国乐舞带回平城。龟兹乐舞是我国新疆库车地区的一种地域性乐舞流派, 《隋书·音乐志》载: “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后获之。”太延五年 (439),太武帝平定凉州,得到了当地的乐舞艺伎、乐器和服饰,这正是盛名**的西凉乐。西凉乐原名“秦汉伎”,是魏晋以来兴盛于凉州地区的地域性乐舞流派, 《旧唐书·音乐志》中说:“其乐具有钟磬,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魏世共隋咸重之。”

其次,京都平城汇集的**文化、戎华兼采的社会音乐大环境,注定了云冈石窟乐舞雕刻艺术是多血质、多脉系的。天兴元年(398)冬,道武帝 “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到了 “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都是多元性的。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后, “择而存之”,并改名为 “西凉乐”,筛除那些不适于鲜卑人习性的部分,沿用了原曲牌与曲调,换填新词,所谓 “依前曲更造新歌”,讲述鲜卑故事,歌颂当世王朝。鲜卑族有语言无文字,就用汉字标音记录,流传甚广的《真人代歌》就是这样一部鲜卑史诗。史载代歌 “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兴废之迹,一百五十章”, “晨夕歌之”,后与西凉乐杂奏。太武帝 “宾嘉大礼,皆杂用焉”。一时,崇尚西凉乐成为北魏平城地区社会音乐的风尚。这种音乐文化现象自然会影响到云冈石窟。 《隋书·音乐志》中所载西凉乐19种乐器中,筝、竖箜篌、琵琶、五弦、笙、排箫、筚篥、长笛、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钹、贝等14种均见于云冈。特别是如齐鼓、檐鼓、义觜笛等西凉乐特性乐器,石窟**见40余件。可以说,西凉乐是为云冈乐舞雕刻表现的主流。 “高祖讨淮、汉,世宗定寿春,收其声役。江左所传中原旧曲, 《明君》、 《圣主》、 《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江南清商乐也被植入平城,用于殿庭飨宴各种演出场合。太和十一年 (487)春,文明太后颁令, “先王作乐,所以和风改俗,非雅曲正声不宜庭奏,可集新旧乐章,参探音律,除去新声不典之曲,裨增钟悬铿锵之韵”。这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造音乐的部分内容。北魏从天兴元年 “定律吕,协音乐”,草创乐制乐署,到孝文帝修正、深化雅乐的传统内涵,宫廷音乐已焕然齐备,确立了北朝音乐文化基本的发展方向,成为以后隋唐乐舞文化形成的渊源。云冈中期音乐雕刻内容此时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当我们在讲云冈石窟的营建过程,就是北魏将聚集在平城的繁杂文化支系进行异源合流的整合过程,其***果是**出既融有拓跋鲜卑文化特质,又兼具 “胡貌梵相”特点的新型造像模式,音乐又何尝不是这样?

第12窟可以作为云冈中期乐舞雕刻图像表现的代表。该窟素有“音乐窟”之称,现存乐器雕刻47件。窟内前室北壁上层横设规模宏大的天宫伎乐列龛,身穿盛装的天人或持奏琵琶、横笛,或吹吟排箫、筚篥,或鸣鼓击钹,“如是众妙乐,尽持以供养”。明窗边缘斜披,胡跪伎乐天众,各持天乐,纵情讴歌。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窟顶五身逆发形伎乐天,持奏筚篥、琵琶等乐器,体格壮硕,吸腿迅起,具有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令人惊叹的是南壁那位破壁而出的风华少年,扭腰耸胯,双**叉而立,双手高举弹指,具有龟兹乐舞的典型特征。古代以弹指为节,看来,这位龟兹舞伎便是这支庞大乐队的指挥。

迁洛后的云冈晚期窟龛,多系留居平城的中下层官吏及百姓营建,乐舞表现更具随意性、实用性和世俗性。

幢倒伎乐,是百戏杂技项目中的一种爬杆活动,属俗乐。表演者 “倒身忽下,如飞鸟堕”,动作迅敏惊险。第38窟幢倒伎乐雕刻,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北魏平城百戏活动的场景。伎人在橦巅仰垂旋转,整个躯体折呈 “n”字形,另一伎儿正攀至橦**,一手扶橦,一手叉腰,摆出亮相的姿势。橦杆旁叠罗汉式雕刻三层,每层二人,分别持奏乐器伴奏助兴,极其富有人间现实生活情趣。至于该窟顶部平棊藻井飞天群中,一伎者左手吹指啸咏,右手托圆镜供养的图像,更是云冈晚期伎乐雕刻世俗化的典型例举。

云冈晚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乐舞图像。第38窟东西两壁下层各雕一株七宝化生树,俗称 “音乐树”。树枝头着花,花上各一童子持奏天乐,歌颂佛德。音乐树也被称为七宝树,经风发音,本是佛经中杜撰之树。 《佛说无量寿经》云: “七宝诸树,周满世界……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法显 《大般泥洹经》云: “其树悉生众宝莲,微风吹动,作五音声,其音和雅,犹如天乐。”显然,七宝树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真正要将它具象化,还需要非凡的想象构创力。古代匠师巧妙地在化生树枝头精雕数层生动活泼的莲花化生童子,各持乐器演奏,赋树予人格化,以人籁代替天籁,**出比佛经中七宝树更为真实的形象和涵咏不尽的意境,体现了匠师深厚坚实的生活积累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云冈石窟中除了大量的音乐雕刻内容,还有许多造型独特的舞蹈形象,既富时代特征,又具民族特色。他们或独舞或双人舞,穿插在乐队间。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两侧雕五层直檐方塔,每层各有一对逆发形舞者,体格健硕,或托掌吸腿、或回*反击,姿态劲健古拙,皆为杀缚之势,弯曲的肢体略含僵意,透示出强烈的生命意蕴。拓跋鲜卑崇尚武力,其歌舞内容中多言武事。云冈石窟中出现的这种对攻搏击的雕刻,便是鲜卑人尚武情衷的一种抒放。

飞天造型是云冈舞蹈艺术的升华,也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石窟中所见双飞燕、吸腿跳、倒踢等动作,至今仍用于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中。第6窟西壁盝形龛楣格内,一飞天右臂上托,右腿高吸纵跃,显示出一种向上的力度感;第9窟前室北壁西侧盝形龛楣格内一飞天手姿呈捧托式,右腿向后扬起,大有杜佑 《通典》中所云 “跷足”的意味。

飞天舞伎有徒手舞,也有道具舞,姿态性都很强。第7窟拱门弧面上一飞天,挺胸跃起的造型,恰似 “倒踢紫金冠”的动作,充满生力。第9窟前室西壁飞天,双手高举托莲,挺胸、塌腰,微拧身,稍低头,嘴角含笑。飘带舞,又称 “绸舞”,是汉民族古老的传统舞蹈,西汉时即已盛行,多见于汉画像砖。云冈石窟中所谓飘带舞,其实表现的是帔帛的舞动,飞天舞伎多以飘动的帔帛来表现力量、速度和情感,如第34窟北壁龛楣外飞天,神情幽雅,帔帛舒缓轻飏,具有丽舞僊僊的柔美。

云冈石窟舞蹈雕刻艺术,具有多民族舞姿的风格和特点。第16窟南壁西龛佛像背光内浅浮雕一组舞人,上身袒裸,叉手冲胯,贴体大裙摆出弧线,使得形体的线条劲健挺秀,构成舞姿内在韵律的强烈对比。这种近似于三道弯式的形体曲线,反映的是犍陀罗造型艺术的特色。第6窟西壁上层天宫伎乐列龛中,一舞伎 “进蹈安徐”,舞姿婉约,与同窟东壁举止轻飙的龟兹弹指舞伎形成鲜明的对照。清歌妙舞,多出西凉,安徐、闲雅是西凉乐的风格与特色之一。第9窟后室明窗顶部,八身飞天环绕一覆瓣团莲,其中四身雕刻为逆发形,体格壮硕,一手叉腰,一手托莲,倒踢腿,充满阳刚之气,属北方少数民族男性劲舞;另四身雕刻为高发髻形,身材娇小柔婉,属汉族女性软舞,这是北魏平城时代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标签: 山西 文化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