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吃月饼的故事

2014-09-10来源 : 互联网

网络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俗语,描述了老百姓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古往今来,老百姓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品饼赏月,尽享全家团圆之乐。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月饼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手工月饼 木头模子压出来

讲述人:

李女士,56岁,机关退休人员

记得小时候,大概上世纪60年代吧,月饼都是手做的。父亲在机关工作,他们食堂每年中秋都会做月饼,我*喜欢到那里去凑热闹。**傅先要蒸绿豆,熟了碾成粉,搁点糖一拌,裹上面粉放木头模子里一压,一个月饼就出来了。那时候,面粉、油都是紧俏货,舍不得多放,所以饼皮很薄,吃起来较干,有点硬邦邦的。

即便如此,这月饼仍是好东西,每年父亲单位就发4个,拿回来就被母亲锁进大衣柜抽屉里。好不容易挨到中秋,饼少人多,一个月饼要切很多块,爷爷、奶奶、哥哥、妹妹每人一块。明明一口就能吃完,可就是“肉麻”,先慢慢咬掉一层皮,再一点一点吃里头的糖馅,*后连漏在桌上的一点酥皮都会舔干净。

素月饼 莲蓉算是“**品”

讲述人:

*女士,33岁,外企经理助理

上礼拜去商场买月饼,一圈兜下来发现品种太多。巧克力、冰激凌、咖啡,这种算“小儿科”了,营业员**了松露白莲蓉,说是意大利的,如果送人会比燕鲍翅有面子;后来又拿出一款“双腿月饼”,西班牙*腿拼金华*腿,好一个“中西合璧”,改明儿推美国龙虾,还不得搭上盱眙小龙虾。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读中学,中秋节母亲从上海寄来素月饼,一盒4个,豆沙、莲蓉、椰蓉和五仁,当时算是“**品”了。一位东北的同学瞧了,眼珠子都弹出来了,说她们那里的月饼都是青红丝馅的,只有贵宾才能吃到豆沙月饼。

鲜肉月饼 酥皮像朵芍药花

讲述人:

苏先生,41岁,杂志社编辑

70年代后期,*时兴吃苏式月饼,松仁豆沙玫瑰,口味甜咸多样。*馋人的无疑是鲜肉月饼,外头是酥皮,层层叠叠,轻薄松脆,一碰即落,入口即化。有人讲像牡丹,可我觉得那花开起来有点散,倒是像含苞待放的芍药花,胖嘟嘟的才像鲜肉月饼。据说,面团得反复折腾,揉捏擀叠压才能成形,而馅料是五花肉剁的,三分肥七分瘦,卤汁浓郁。

那年头,吃肉不容易,鲜肉月饼更是稀罕,不仅要有*,还得有月饼票,一张票买4个。每到中秋,***的摊位前便排起长龙,等两三个钟头不稀奇,有时还会空手而归。记得有一年我去排队,队伍一点一点往前移,眼看快到了,店家却收摊了,卖光了,有票子也白搭。

那时候吃的月饼叫“脚板皮”

讲述人:

曾清虹,41岁,国企员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长沙流行吃一种油油的月饼,那种月饼皮酥,偏白的浅黄色,打开包装纸,就会轻轻泛起两三层,带着一阵猪油的芳香。咬上一口,混合着果仁,甜而不腻。正因为有一层一层的酥皮,咬一口,月饼皮就会掉得到处都是,那皮就像有些人脱下的脚皮一样,白黄白黄的,所以,就有人将那时吃月饼称为吃“脚板皮”。

曾记得八九岁时的我正拿一个月饼在街上边玩边啃,一个搞卫生的阿姨却跟在我后面边扫边喊:“你这个细妹子看看,我才扫干净的,你又搞得一街的‘脚板皮’!”

我舅妈爱讲卫生,有一年我们去她家过中秋节。几个小朋友边吃月饼边玩游戏,不想,没一会儿,屋子里就到处都是白黄白黄的一片,把舅妈急得直“跳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长沙好像就不太流行吃“脚板皮”月饼了。1994年,我大学毕业回长沙工作时,“脚板皮”月饼慢慢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货,伴之而来的是华丽包装的月饼。但不知怎么,我一直不爱吃那些包装精美的月饼,偶尔遇到街上有卖“脚板皮”月饼的,我一买就是三四十个。

“脚板皮”老月饼原来都采用手工制作,而今越来越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

讲述人:

刘茹萍,55岁,从事教育工作

月饼是中秋节主角。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月饼要月饼票才能买得到,馅料也简单,豆沙、莲蓉,五仁馅的很难得。

记忆里每个月饼也就一两毛*,纸包装,四个叠在一起叫“一封”,用一张黄草纸包着,再用灯芯草系紧,拎着在街上走过,会引来好多羡慕的眼神。母亲大多数年份每年只能买一封,买回来后原封不动再包上两层旧报纸,放入米缸收好,以免老鼠偷吃。

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台前,众星捧月般看着母亲轻轻撕开黄草纸和那渗油的包装纸,拿出3个月饼,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切开。我家有四姊妹,一个月饼要切成6份。母亲说一声“吃吧”,兄弟姐妹就各自拿一块放进嘴里,先咬下**的一角,用舌头搅碎,让那份甜香充满口腔,这才咽下。我们一年里连饼干也难得吃上几块,吃月饼哪肯草率了事?

那时候,我们平均每人能吃3份,也就是半个月饼。按理说,父亲和母亲也应该可以吃3份,但往往是父亲吃两份,母亲只吃1份。剩下的3份会奖励给比我小的3个弟弟妹妹,作为老大的我也只能听从安排。母亲有时候要留下一个,担心亲友来时没有东西招待。不过,若是过了三五天没有亲戚来,母亲就会将那个月饼切成4份,我们姊妹一人一份。

如今,各式月饼很多,想吃就吃,不想吃也行,没有人说什么。月饼**是从前的月饼,人也**是从前的人,但我常常怀念从前的中秋节,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作古正经”地吃月饼,现在想想就觉得好难得。

(据《申江服务导报》)

小 贴 士

自制冰皮月饼

冰皮月饼以健康的配料和清爽的口感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冰皮月饼要挑选上好食材,大*蒸、慢慢炒,亲手制作出南瓜馅、紫薯馅、奶黄馅,健康美味又多彩可爱。

材料:

糯米粉90克,粘米粉70克,澄粉40克,植物油30克,牛奶370克,糖粉100克(可可粉、紫薯粉、草莓粉、抹茶粉适量,用于冰皮调整颜色)

制作过程:

1.将牛奶、植物油、糖倒入碗里,搅拌均匀。

2.将糯米粉、粘米粉、澄粉混合均匀放入碗中,将过程1中的混合液倒入,并搅拌至无颗粒的均匀粉浆。

3.混合好的粉浆过筛1-2次,过筛后静置半小时。盖好保鲜膜,放入烧开水的蒸锅,蒸40分钟。

4.蒸好的面糊,趁热用力搅拌至顺滑,待不烫手时,和成面团,将面团分成几份分别加入各种色粉,揉均匀,放在一旁备用。

5.面团称重25克一个,压成扁片,放入馅料,封好口,滚圆,模具内可撒少许糕粉或者刷入少许油防粘,将面团光面放入模具,轻轻按压,脱模,月饼就做好了。相 关 链 接渐行渐远的月饼模

一提到中秋节,人们便会想到吃月饼。而中秋吃月饼是咱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吉祥。旧时过中秋,自制月饼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不可缺少的。这样,打月饼的模子便成为当时百姓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古色古香的月饼模子几乎很少能见到了,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在西安民乐园附近一家木旋小店,凌乱的门前摆着不少月饼模子。走进店里,一位店主正在忙碌地雕刻月饼模子,时不时也有市民前来询问购买。店主叫张西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西安人。据他讲,他生活在一个制作月饼模子的祖传世家,他的爷爷、爸爸一直是以制作各种月饼模子和木旋为生,后来一直延续到他这一辈。

张师傅介绍说,传统月饼模子直径在三四寸左右,小的一般为一寸左右,还有一尺多的。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正方形、椭圆形的,常见的图案有嫦娥、玉兔、吴刚、桂树等。月饼模子上还少不了一圈规则形状的花边,这样,月饼从模子“打”出来后,显得图案规整而雅致。现在做模子,要什么图案刻什么图案,比如有公司名称、个人名字,或者是各式各样的花卉、鸟类等图案。张师傅接着说:“做月饼模子主要是要选好木材,在咱们北方主要是梨木和枣木,因为这些木料质地坚硬、纹理简单细腻;还有就是要有很好的雕刻技术,再就是悟性和耐心也要好,这样才能制作出受人喜爱的模子来。不过,现在做这个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有,人们也是利用电脑等现代机器,木制的越来越少。”

月饼作为节日食品,其文字和图案都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寓意,一件件雕刻精致的月饼模子堪称民间工艺品。张师傅说他做一个月饼模子需要五六个小时,且花样是一家有一家的特色,自然也是形状各异、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做这个小‘生意’连房租都挣不够了,所以现在主要以木旋为主。不过还是想把这一技术传给儿子,尽量让它不在我这一辈失传。”谈到月饼模子的收益和传承时,张师傅心里显得有点不是滋味。

中秋节,是一个承载人类企盼团圆情感的传统节日。如今,中秋节家家户户自做月饼的民俗已成了记忆中的往事,月饼模子在成为一种日渐罕见的精美收藏品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珍贵见证。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