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年幼的孩子**次在异乡和父母团聚,年轻的学子**次**家乡的爹娘。聚与散都关乎成长和磨炼,奋斗和梦想。当中秋节遇到开学季,对于有孩子在异地求学的家庭而言,团圆过节有温暖,分隔两地也高兴,一样的月圆一样的花好。本报记者特别在这**,记录了3个普通家庭非同以往的中秋节。
9岁的她**次和爸妈过中秋节
主人公:雪茹
年龄:9岁
年级:小学四年级
家庭档案:今年刚从湖北天门来到太原上小学,**次和爸爸妈妈共度中秋节
9月8日中秋节,中午12点多,太原市杏花岭区迎春街一家名叫“义军包子铺”的小店里,店主谭义军和陈运喜夫妻俩,正忙活着招呼客人,9岁的女儿雪茹懂事地帮忙洗碗、收拾桌子。
雪茹瘦瘦的,眼睛很有神,一笑就露出两个酒窝,特招人喜欢。“妈妈,我切豆腐干!”见妈妈陈运喜又是收拾桌子,又是给客人拿小笼包,雪茹自告奋勇拿起了沉甸甸的大菜刀,自顾自地切起来,看着还挺熟练。
这一家人来自湖北天门的一个山村,2006年,夫妻俩就来到太原打工,卖小笼包和馄饨、米粉等小吃。*开始只是夫妻两个人在这里,大女儿、二女儿和小儿子都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如今20岁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实习,二女儿雪茹今年7月来到了父母身边,前几天刚在迎春街小学插班上了四年级。“这里的学校好,我很喜欢。我*喜欢上音乐课,不过刚学的那*歌有点难,我还没学会。”雪茹性格很开朗,记者的提问都有问必答。她切完豆腐干,又走到爸爸身边,帮着铲锅巴。
中午1点半左右,吃饭的客人逐渐少了,一家人终于可以歇下来吃饭。“这个馒头是甜的,你尝尝。”雪茹从桌上的塑料袋里拿出一个紫米馒头,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忘给记者也掰一块。一个小碟子里黑乎乎的不知什么东西,她也吃得很香。“就是刚才锅里铲出来的锅巴,可好吃了。”见记者疑惑,她举起来乐呵呵地说。
妈妈陈运喜从热气腾腾的铝锅里端出一碗鸡蛋汤,又炒了个土豆丝,是给女儿雪茹的加餐。“孩子长身体,好的吃不上,鸡蛋汤还是有的。”端在女儿面前的这一碗汤,是妈妈满满的爱。
老家条件不好,而且老人们年纪大了,没办法照顾几个孩子。今年7月放了假,雪茹就跟几个老乡坐*车来到太原和父母团聚。“我以前来过太原,这回终于可以好好在这里待着了。”雪茹说,她记得有一年爸爸妈妈带她去过迎泽公园,其他地方还没去过。
从小到大,雪茹都是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中秋,象征性地吃个月饼,爸妈都会往家里打电话,她每次都问:“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看我?我想你们。”今年是她**次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轮到她给湖北的奶奶打电话了,雪茹说着说着流泪了,知道爷爷奶奶连月饼也没有吃,她不忘叮嘱:“一定要去买,别省*。”
雪茹说,她特别希望一家人能再去公园玩一回。可是店里忙,她能和爸妈在一起过就已经很高兴了,她的愿望,只是饭桌上多一盘她喜欢吃的炒土豆丝。“每天在店里就是将就着吃,正经做一顿饭的机会很少。”听了女儿的话,妈妈陈运喜有点忧伤。爸爸谭义军憨憨地一笑,特意跑出去买月饼。
夫妻俩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就要来店里,雪茹也得跟着过来。中午放学后,她吃完饭,把两个小凳子摆在一起躺一会儿。下午放学后,她就来店里帮忙,一直待到晚上10点多。这个一说话就笑的9岁女孩,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累,“还是爸爸妈妈辛苦。”懂事的雪茹说完,低头喝起了妈妈做的鸡蛋汤。
不一会儿,爸爸买回了月饼,雪茹说,莲蓉馅儿*好吃。她掰了两块让爸爸妈妈都吃。甜意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回荡。
本报记者 张婉
回老家看爷爷奶奶,过一个孝道团圆节
主人公:小康
年龄:18岁
年级:大学一年级
家庭档案:大学报到前的这个中秋,是小康近两三年来*轻松的一个节日,她跟父母回五台县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
住在太原市小店区师范街的小康,今年18岁,清秀大方,是家里的*生女,爱好音乐,擅长琵琶,被山西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录取。
回老家前两天,小康就和妈妈李蓉梅忙活开了,采购月饼、肉、牛奶、蔬菜等。“爷爷奶奶*爱吃我妈妈炖的肉了,每次回去,妈妈都要提前做好多。就连饺子馅也都提前拌好,一回去,就能给爷爷奶奶吃上。”小康拎起袋子里十来斤重的一大块肉说,为了新鲜,妈妈到了晚上才开始炖,第二天早上走正好带着。
小康说,这次算是少的,以前每回过年,妈妈准备得比这都多,炸带鱼、烧肉、炖鸡,过年她家吃啥,就给奶奶家带啥。小康脸上洋溢着幸福,她早就向往着这次团聚了,自从上了高中,课程紧,连着两个中秋节她都没能回五台。
如今,她考上了大学,又赶上这样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小康心情美得无法形容:“我奶奶院子里的葡萄该熟了,不知道上了大学后,还能不能赶回来过中秋,和全家人团聚……”
9月7日上午9点多,五台县东冶镇,小康一家拎着大包小包到家了。老人膝下5个子女,小康的爸爸排行老四,也离得远,所以每次回去,他们家都是想尽办法给老人多带点东西,多陪陪老人。
一家三口哪儿也没去,就是陪着老人在院子里聊天,整菜地,给老人做饭、洗碗。“奶奶会指着挂满豆角的豆角架,高兴地给我们唠叨豆角的长势有多好,他们平日里怎么在这里劳作,怎么一分*都不花就有吃不完的菜,特自豪。就连一排葱,她也能唠不少。”9月8日下午3点,一返回太原,小康就通过微信给记者传来了回老家时拍的照片,团圆饭、摘菜、摘葡萄,还有山沟沟里的红酸枣……
小康说,爸爸妈妈对双方老人都特别好,比如回去看奶奶带啥东西,都是妈妈张罗,爸爸只管挣*。妈妈虽然挣*不多,但是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给老人买东西,拿出她一个多月的工资都不心疼。她读高中三年,妈妈租房陪读了整整三年。
这个暑假,她才开始锻炼着洗衣服、洗碗,妈妈的这些辛苦,这些美好品质,她都懂,她将来也会像爸爸妈妈一样,一辈一辈传孝道。
傍晚6点多,李蓉梅又给老人打去了电话,叮嘱月饼赶快吃了,冰箱里还有中午包好的饺子,记得煮了吃……
本报记者 姬仙果
**次离开家小刘希望妈妈别太惦记他
主人公:小刘
年龄:18岁
年级:大学一年级
家庭档案:爸爸早年病逝,妈妈贾淑萍下岗失业后,在4050公益性岗位上再就业,家境贫寒,小刘品学兼优,今年高考前夕被保送到浙江大学
佳节来临,看着街上喜气洋洋的人们,太原市万柏林区竹杏社区居民贾淑萍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懂事又优秀的儿子**次不在自己身边,她有些小失落,又有点小得意——孩子去的是名校浙江大学,还是保送生。
中秋节放假前,她就找到单位考勤部门,主动要求节日期间值班,在岗位上辛勤工作**,至少白天不会太想念儿子。
前些年找不到工作,全靠低保金生活,丈夫去世早,又*自带着孩子,贾淑萍承担的压力别人很难想象,她也一直愧疚没能给儿子好一点的生活。
两年前,终于进了公益性岗位,贾淑萍特别珍惜。如今,儿子是她的骄傲,她感觉孩子就是全部的希望,自从送孩子去学校的那**开始,她就止不住牵挂着孩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那种思念尤其强烈。
8日中午,社区主任高素琴打来电话,通知贾淑萍廉租房补贴已经办理好了,这让她的心情又高兴了不少,挂了电话,还情不自禁地哼唱了两句黄土高坡的调子。
一直以来,贾淑萍跟孩子还有身体残疾的弟弟一家,都挤在老父亲家里,那套不到60平方米的老式单元住房,住着6口人。
8日下午5点半下班后,贾淑萍买了西葫芦、黄瓜和菠菜,还特地多买了香肠、花生米和两瓶啤酒,“炒两个菜,给老父亲和弟弟喝瓶啤酒,一家人吃中秋团圆饭。孩子虽然去了学校,可是屋子小,少他一个家里还是满满的,也还是那么热闹。”贾淑萍说得轻松高兴。
贾淑萍利索地在厨房里忙活个不停,晚上7点钟,到了老人看新闻联播的时间,这也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晚饭时间,这**自然也不例外。惟一与往常不同的是,大家吃饭时都想起了远在浙江求学的小刘,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念叨着孩子在那边能不能“吃上月饼”“有没有山西味道的饭菜”等。
其实,这两天,小刘每天和贾淑萍通电话,但她还是执意要求在中秋节晚上8点钟的时候,他再和家里联系一下,向姥爷、舅舅问声好。
小刘的电话打来了,每个人都要和他聊一阵子,大家的话题都差不多,一听到孩子说吃着月饼了,学校的伙食也满意,一家人也都笑着说好。贾淑萍说:“孩子不在家的**个中秋节有点不习惯,可是孩子是去上学、学本事去了,我们都高兴,以后就会慢慢习惯了。”
记者联系到小刘时,他正和同学去上晚自习,“2号到的学校,这两天正在适应环境,同宿舍的室友都不错,就是对哪里都不熟悉,没有出去逛。今天和同学在宿舍吃了月饼,还给家里打了电话,有点想家想家人,不过还好,就想对妈妈说一声,我在这里非常好,别为我太操心了,一定要好好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