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原平之行,一个已过去3年的支教之旅,却让我记忆犹新。”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夏君说,2011年夏季她有幸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原平“三下乡”支教活动。
“我们支教的老师,来自不同的校区,学着不同的专业,却奔着同一个目的地——原平市土屯寨一所藏在大山里的学校。”她说,坐在去往原平的*车上,对支教的生活心中充满无限的期待。下了*车转乘汽车,随着汽车渐渐地离开市区驶入大山,路边的行人与车辆也逐渐减少,偶尔会遇见一两位放羊的农民。这样人烟**的地方让她心里忐忑不安起来,眼看着车已走到山脚下,正疑惑这么偏远的地方会有学校吗,是不是走错路时,路边出现一间破旧的房屋,他们的目的地到了。
到了学校已是傍晚,带队老师安排大家住进了附近的村民家。第二天一早,他们结伴来到所要支教的学校,推开吱吱作响的铁栅栏校门,一眼望去校园里枯草丛生,几棵瘦弱的树苗和几间破旧的教室。当地村民告诉他们,村子里有条件的孩子都去县、市里上学了,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学生很少。
“当我怀着一份热忱的心走进初中教室时,见到一群可爱的孩子,圆碌碌的大眼睛里装载着太多的好奇。”她说,初次见面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每次她尝试与学生眼神交流都会被偷偷地躲闪开。她不自觉地为自己的教学开始担忧,感到压力。她尝试先与学生做朋友,主动与学生聊天。
“‘我妈跟别人跑了。’他的一句话,我愣了好久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她说,这是让她与学生*心痛与*后悔的一次谈话。有一次晚饭过后,学生们聚集在广场英语角学习,来得早的学生都围在老师身边玩闹。“晚上妈妈给你做了什么好吃的?”她认为很普通的一个问候,却换来学生这个看似无所谓的回答,还没等她回答,学生早已跑远。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那句话在脑袋里一遍一遍地响起,为了更加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她决定进行家访。
“如果及早做家访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了,直到现在我都很后悔。”通过走访,夏君渐渐地了解到年幼的孩子们太缺少温暖,其中不乏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她也感受到这里的孩子朴实乖巧、腼腆可爱。通过不断地努力,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和信赖他们这些支教老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向他们倾诉。
“一所学校的初中就一个班级,一个班级里仅有十来个学生。不仅涵盖了小学五年级到升初一的学生,而且还有初三毕业准备上高一的学生。”夏君告诉记者,她虽然学的是美术教育学,但这次支教的主要任务是担当初中数学课与美术性趣培养。为了在课堂上照顾到班级里所有的学生,她白天上完课后还要备课,等事情都结束往往就到了凌晨2时多,要把每个知识点由浅到深地涉及到,才能使每位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新知识又可以巩固旧知识。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经常被孩子们感动!”她说,学生们常常会为他们送来一些野果子。支教时间虽然短暂,但她永远都忘不了那些学生闪闪发亮的眼睛,与求学的欲望。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多。直到现在,每逢教师节,她还会收到那些孩子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