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山 风景这边独好

2014-09-18来源 : 互联网

地理名片

方位:灵石县城东南35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2532米

恰逢石膏山大修时

石膏山美丽如画,风景*好。在多年游历山西名山的过程中,始终怀着一种不安,一种疑问,一种取舍。尽管翻阅了大量典籍,查看了多种资料,但石膏山的名称与她的美貌能否暗合,在我登山之前内心始终矛盾重重。 从高速公路仁义出口,顺着仁义河西进,行程约10公里,即进入石膏山景区。车行在仁义河谷,一路都是机器的轰鸣声,满载着沙土、石块的大卡车往来穿梭,扬起滚滚尘土。天气略显阴沉,两侧山脊灰蒙蒙的,难道这就是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石膏山吗?欲进思退,一度停下脚步,不时打量着路边匆匆过往的行人。大概是“不识此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迷尘中”吧! 不禁感慨,由古至今,人们登山的信仰经历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过程。中国古人登山多是以祭祀为要,后来逐渐加入了游历的色彩。及至现在,登山已成为一种运动,一种休闲,甚或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追寻。恰如那句名言: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边。但不论何种目的,登山*需要的是坚持到底的精神,否则无法达到“会当凌绝顶”的境界。 行至山脚下,眼前情景使我顿悟。山间一块平地上停满了大型机械,工人们热*朝天地忙碌着。细细询问,才知是在进行石膏山景区的扩建和道路的大修。环顾四周,山脚下星罗棋布的农舍、错落有致的旅游宾馆、农家小屋、山村饭店交融相间,构成了一幅古朴与现代结合的和谐画面。因景区道路设施改造暂时封山的缘故,游人极少,偶见山间饭店有人出入,新扩建的景区大门处略显冷清一些。 由在建的景区大门向山中走去,会发现眼前的景物与大门外的十多公里行程所见有天壤之别。天公作美,此时阳光、云雾、山色互相缠绕,四峰环抱,峰峰耸翠;有清清流水,千尺*瀑;还有溶洞名刹,古道通幽;若秋天登临更有层林尽染,满山红叶。所以,自古以来石膏山就是人们朝山拜谒、登临神游的历史名山。

汉唐时期,石膏山因灵沁古道出名

石膏山之名,非取于矿物“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之乳白色汁水,遇空气凝而成钟乳石者也。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层渗水形成钟乳石之谜,致有“膏山活石”之说,并演绎出***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归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丽传说。 石膏山知名于世,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汉唐时期,石膏山之知名实因“灵沁古道”而起。石膏山上的灵沁古道,西自灵石县仁义村**古道上起*,东接古上党(今长*)盆地。**古道早在汉初即为晋地南北要冲,韩信伐赵、刘邦征代均取道于此。灵沁古道接通**古道与上党盆地,其重要性自是非比寻常。《灵石县志》(明·万历本)记曰:“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余里,相传孝文帝寓此,故名。”说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从代邸迎归长安即皇帝位时,经过灵沁古道的故事。 在民间,还流传着唐初刘武周、北魏孝文帝元宏、宋太祖赵匡胤等路经灵沁古道的种种说法。《直隶霍州志》(道光五年本)记曰:“鱼儿川(今名鱼儿泉),东一百二十里,接沁源界。路通霍州、岳阳、武乡、赵城诸地。旧志谓:山险林密,尝为寇集。万历四年,议修堡寨,置巡检司,不果。今则太平日久,居民稠密,山路平坦,非复昔时之险恶矣。”由此可知,直至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起),灵沁古道仍不失为一条交通要道。

明清时期的佛教寺宇很*特

明清两代,石膏山上佛教兴盛,石膏山之名遂日盛。明洪武八年 (公元1375年),五台山僧道正云游石膏山,见此山岩峭洞邃,群山环抱,奇峰耸翠,赞曰:“此真蓬莱仙境也。”于是便在白衣大士像前立下誓愿,要在石膏山创建寺宇,弘扬佛法。四易寒暑之后,下岩“白衣庵”落成。道正和尚又请赵姓山主布施山地于佛门,并立下契约,从此佛家落脚石膏山。此后,佛寺几经增扩复修,香*有衰有旺。据旧《石膏山志》记载,石膏山佛教活动*盛时,“全寺扬板敲典,过堂上殿者四十余僧,朝夕功课精进不厌”。每遇重大佛事活动,数以千计的香客纷至沓来,朝山祭拜。 石膏山上的佛教寺宇,也有其*特之处。探访《霍山》文中所记的力空法师,在他的《四游石膏山记》中这样记载:一是寺宇本身几乎全部建筑在岩洞之内,避过风雨,冬暖夏凉,岩洞天成,美景巧藏;二是其中供奉人物佛教占**优势,其他仅殿阶两侧左为关帝小殿,右为山神小殿,阶下正中设一神龛,供奉皇天上帝。不似别处寺宇释、儒、道三教呈明显合和之势。

傅山先生曾游历石膏山

石膏山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宏伟而博大。在主峰牛角鞍海拔1500米至1800余米处,有一块高约三四百米、宽约二三百米的断崖绝壁,犹如刀削斧砍一般,绝壁面向正南,东西两翼延伸回抱。断崖间,自下而上分布着三层石灰岩溶洞,下岩和中岩尤大,长宽高均在数十米之间,石膏山的寺庙便全部建筑在这些天然的溶洞中。所以有诗赞云:“千年古寺洞中藏,半崖松柏依云栽。” 傅山先生亦曾于清顺*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携子傅眉慕名游览石膏山,为石膏山留下“义峰壁”石刻、“山林野趣”等珍贵墨宝,并题五言律诗《义蜂》一*:“群蜂失其主,浩荡往来飞。苦螫撩人打,甘心得死归。穿花红乍落,入林绿全腓。烧睫君臣泪,无从湿征衣。”傅山先生一生游历颇丰,之前我探访过的崛(山围)山、柏洼山、藏山等等都留下了先生的珍贵墨宝,若此山不是这般雄奇峻秀,也不会得到青主的青睐。 走出山门,不安和疑问已淡淡地消失。回望石膏山,似乎觉得自己的双眼已沾满了山水灵气,再看那形似山形的“石膏山”三个大字,别有一番意味。 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几个词语:秀外慧中,大智若愚,深藏不露…… 石膏山很美,值得一看。

晋中山片段

乌金山

方位:榆次城北 17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1489米 据记载,自唐宋以来,乌金山不仅游人云集,香*不断,也曾陶醉过一批帝王高僧、达官显贵和国外游人。 传说后汉高祖刘知远入山打柴,常居大慧石歇息以增智慧;唐朝皇族李通元留恋山境清凉,居山寺清修;康熙皇帝仰慕山景秀丽,曾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 年)御驾山刹。 而近代山西名人,太谷人士、孔子后裔,曾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在20世纪20年代就亲临乌金山进行实地考察。看到这里峰峦叠嶂,茂林如海,云蒸霞蔚,山风习习,加之寺庙林立,晨钟暮鼓,便在位于水晶院对面的大青山修建了避暑山庄,避暑度假,修身养性。虽然原来的别墅早已破败,但在旅游开发的大潮中,现在的避暑山庄正在翻新中。

方山

方位:寿阳县城东北15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1532米 方山,因其四面正方而得名。又因其主峰形似蝙蝠,且清嘉庆年间,方山有断碣出土,上书“神蝠”字样,为晋时遗物,寿阳籍的大学士祁隽藻据此榜书“神蝠”二字,立石于山,故又名“神蝠方山”。*高处人称 “神坪金顶”,登高远望,寿阳、盂县两县风光尽收眼底。 早在东晋时期,神蝠方山便开凿有石窟,有了佛事活动。主峰半山腰的“丈八石佛”刻像和西部山岩上的“石佛堂”石刻,均为东晋时期遗物。石窟在一整块大岩石上雕刻而成,虽历经风雨侵蚀,佛像的面部已显模糊,但流畅的衣着线条及准确的结构造型,依稀可见。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