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民族工业发展百年沧桑

2014-11-07来源 : 互联网

出新绛县城沿汾河而下三公里,在依岭傍水、林荫覆盖的三林镇,掩映着**老厂——新绛纺织厂。**评价说:这座已有120年(1894年)历史的老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发展史,其经营模式、建筑特色成为人们考察研究的**。与它同时起步的“太原*柴局”(1892年)已不见片瓦块砖;“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年)也已荡然无存。因此,对新绛纺织厂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文物部门将对这一**老厂进行开发和保护,使其成为“晋商”、“晋企”的研究基地。

**沧桑,民族纺织工业彰显端倪

1892 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时任山西布政使的胡聘之试办了“太原*柴局”;1894年,他又上书清**筹划创办“绛州纺纱厂”。纺纱厂建在绛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一,绛州地处晋南平原,是主要产棉区之一;其二,绛州是水陆交通要道,商家云集,产品便于行销。

1896年,升任山西巡抚的胡聘之筹银22万两,从英国购买了全套纺纱设备。但随后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纺纱厂中途流产。1905年,随着民族工业的再度兴起,绛州纺纱厂的重新启动便成了山西商界的一件大事。身为山西商会会长的刘笃敬,以商会名义,把“绛州纺纱厂”全部接管过来。由于只筹到3000两白银,仅能办以织布为主的手工工场,所以重新定名为“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工艺公司成了晋南*一无二的织布工场,当时生产的产品有平纹布、斜纹布、线哔叽、罗纹布、毛巾、大提花被面等,产品多达20余种。其中平纹布曾在1919年山西**次实业展览会上获**产品奖,其产品行销山西、陕西、河南等省。1922年,新绛工艺公司被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吞并,此后,该纺织厂进入了一个全盛期。

1897年,绛州纺织厂的发电设备运抵津门,胡聘之上奏朝廷说:“所订机器,现已由外洋运到天津,惟锅炉等过于笨重,尚须由水路运至道口,再由铁路运赴绛州,辗转须时,大约来年当可开办。”

电厂建在绛州纺纱厂的东面,紧邻汾河,1990年之前还在为企业送电,至今保存完好。这座由英国人设计的电厂,以“八角烟囱”为中心点,据说其地基是由四块合计约40吨重的*石合龙而成,借句吉祥话叫“四面八方”。从烟囱往正南约50米外是英式设计的小型蓄水塔,约20米高,以青砖为主体,红砖构略花样图案,顶部有微缩瓶颈与略敞瓶口,底部有瓶座,整体观赏为四边四方花瓶造型。与之同期建造的还有紧挨烟囱西边的英式锅炉房,面积约千余平方米,为两体连建,西边是二层小楼,东边为高顶锅炉间,除锅炉间个别大门被改造外,其余门窗上部仍保留拱形绶带花沿装饰,大部分早期木质构件保存完好。再往西是约25米高的四边形水塔,主要为厂供水,由上下两层组合,下窄上宽,如两块大小四方积木垒起,上方四边墙上均用红砖砌成“喜喜”。据说,英国工程师设计图案后,中国工匠为在此建筑上显示出民族“国色”,特意选用镶嵌了“双喜临门”字样。

*力发电给了企业以全新的动力。1928年,“大益成公司”购置新型电机组,增办电灯公司,向城区送电,便利了居民和工商户。

山西*早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

1922 年,新绛泽掌程官庄人李通接管了“新绛工艺公司”,更名为“大益纺织公司”。因资金短缺,李通在县城设立筹备处,张榜集资入股,同时又着人分赴周边县认股。当时各业主对李通办厂持怀疑观望态度,认股收效甚微。李通没有就此罢休,想办法疏通社会关系,寻找更多的财力。此时,河南一位叫鲁连成的资本家,愿将股金不足部分全部包揽下来。为了能够与鲁连成平分春秋,李通将原计划投资金额50万改为47万元,让鲁连成占有一半股份,在厂名上加了个“成”字,工厂即定名为“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分董事会、经理,平时各负其职其责。“大益成”经过一年运转,就赚回全部投资。于是他们扩大投资,使工厂规模达到10080枚纱锭,年产棉纱14980件(每件193.6公斤),棉布十九万七千二百六十匹,工人由原来的500 人,发展到1800人。产品品种多达20余种,行销六个省。

几经风雨,企业建筑仍保存完好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满清王朝,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阎匪统治、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绛州纺纱厂,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日军管理三十三厂、新绛三林纺织厂、晋南纺织厂、新绛纺织厂等多次较大变革,1997年改制后,成立了山西省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个**老企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绛纺织厂几经改造,厂房扩大,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4万平方米增加到30万平方米,厂房面积由原来的1 万平方米增加到4万多平方米,细纱机由1万多锭增加到4万锭,织布机由200台增加到800台,成为我国北方*大的现代化棉纺织生产基地。但不管怎样变化,新绛纺织厂始终没有对旧建筑拆迁,而是千方百计保护。如今,发电厂保存完好,历经**的老厂区核心建筑保存完好,日本占领时期的水牢保存完好。它们如同一朵奇葩,成为民族工业起步的博览馆。

“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地,是一个宽大的四合院,四面有彩绘民居厢房,走廊有雕壁画柱,院中央有八角凉亭,院内种奇花异草,多处间隙小径。北侧是会议室,经理室,西侧为各部门经理办公室,门很窄、很高,办公室不大。人称“柜上”。盛夏三伏,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纳凉消暑的好歇处。据说南面原有一座“慈禧楼”,因为当时建造“绛州纺纱厂”是“慈禧太后”御旨批准的,所以建造该楼以纪之。 “文革”期间,已全部被破坏。在办公地不远处,就是发电厂,高耸的烟筒,*大的锅炉房,坚固的建筑,硕大的晾水池,相映成趣,颇富有历史的情韵。

山西**次工人大罢工发生在大益成

“大益成”建成投产后,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彼此起伏。同时,党在“大益成”的早期活动也随之开始。1927年,1000多名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全场大罢工,成为山西省**次工人大罢工。在工人大罢工期间,上级党组织及时派晋南职工运动巡视员王时青同志到“大益成”领导大罢工,在灯*如豆的工棚里,给大家讲革命的道理。1937年,在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党组织派李颉伯(后任国家铁道部副部长)在“大益成”成立了党支部。“红色工会”也应运而生。工人们组织游行,宣传抗日,成为一支生力军。

1938年日寇占领新绛第二天,便占领了“大益成”,改名为 “军管理第三十三工厂”。为镇压工人,日本侵略者设立了“水牢”。解放战争时期,途经新绛的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到厂里专程看望工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从新绛纺织厂先后走出李颉伯、阎子祥(原中央建筑总局局长)、任子和(在中组部、陕西省工会、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任职)多位省部级领导。之后,新绛把 “大益成”、“水牢”作为革命教育基地,对一代又一代群众进行传统教育。

有**评价说,“绛州纺纱厂”不仅是历史的活标本,且有“鼻祖” 之地位,其价值应该定位为我国民族工业历史文化遗址之*。若“绛州纺纱厂”遗址能得以保护修缮,把散落在民间建厂时的旧聘书、御旨、旧账册、旧办公用具、旧消防器材、旧股权证、旧设备及各类旧货票往来单据等一切能反映民族工业初期发展的物件收集起来,加上解说资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文化长廊。

标签: 山西 民族工业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