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清明节了,清明的前期是寒食节,估计知道的朋友很少。“寒食节”起源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地区,距今有2640年历史,曾被称为民间**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50天,因与清明节相距很近,到唐代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同**。
但是在山西,寒食节的习俗至今依然保留。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关于寒食节的饮食,山西各地也不相同,在晋南地区习惯食用撒子、麻花等。今天介绍的就是油炸撒子的制作。油炸撒子*早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县,洪洞县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曾经历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所以,现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制作。
“撒子”古为寒食节的“寒具”,是**时令美食。明代李时珍的《**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寒具称谓,始见于《周礼•笾人》:“朝事之笾,其实黄、白、黑”,郑司农注:“朝事,谓清朝,未食,先进寒具口实奕之笾。”寒具是以麦、稻、黍等原料,经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后泛指制熟后冷食的干粮。寒具作为周朝祭祀品,证明寒食节的起源,与神灵祭祀有着密切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烟时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类的面制油炸食品。
南北朝时的“寒具”为细环饼。贾思勰《齐民要术》载:“细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类似于今天的甜点心。史料记载,五代时金陵“寒具”制作技艺**,“嚼着惊动十里人”。苏轼在《寒具》诗中,对此大加赞赏:“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农于酒,压扁佳人缠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