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不幸,但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总会有人给你温暖,给你感动,让你终生难忘。
迎泽区文庙街道幸福社区69岁的流浪残疾老汉杨金合,从河南老家到太原生活已有三十多年。多年来,他没有和家人有过来往,近十年,只身“蜗居”在幸福社区,清扫卫生、烧锅炉、捡破烂。老汉居无定所,穿的衣服是街坊邻居给的,有口好吃的,也是邻居惦记着送来的,社区干部更是时刻关心并关注着他。周围人都知道,幸福社区有个杨老汉,杨老汉离不开幸福巷。
但老杨*终还是和“幸福”**了。今年9月20日,杨老汉突发脑溢血晕倒在路边,众人把他送到医院急救。不幸的是,老汉还是于10月6日不*辞世。得知消息,三十多年未见老杨的河南家乡人来接他“回家”,他们感谢幸福社区的“亲人”们对老杨的照顾。
这位连一代身份证都没办过的外来流动人口、曾让众人惦记的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他的人生与幸福社区的居民有着怎样的交集?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幸福社区里的这一“幸福”**。
他**了幸福社区里的温暖
13 日清晨,太原街头冷飕飕的,刚从外地探亲回家的姜师傅拎了几件厚外套,打算送给社区的残疾人老杨。可是,他对着双塔北路幸福巷口的旧家具堆吆喝了半天,也没听到应答。路过的老居民说,别喊了,老杨死了!姜师傅愣在原地,缓过神来,还是将棉衣塞进了旧家具缝隙里。
姜师傅说,老杨瘸着一条腿,还患有肺气肿,干不了重活。印象中,老杨在幸福社区住了近十年,居住地离不开幸福社区的幸福巷。刚开始租的是一间平房,房租一个月才50元,听说还是老杨的朋友出*租的。后来,幸福巷里一个姓吴的居民觉得老杨太可怜,就让他到自家空闲的房间里住,没要过一分*。
不过,2011年底,吴姓居民家房屋拆迁,老杨不得不搬到朋友在大马村的工地上。可没过两个月,他又回到了幸福巷。没了住的地方,只好在街头流浪,经常靠捡破烂维持生计。老杨曾说,这里都是熟人,离不开了。从那以后,他待得*多的地方,就是幸福巷口的那个旧家具堆。
有人听姜师傅讲老杨的事,凑过来说,老杨算是幸福的流浪汉了。
三个月前,幸福社区工作人员和一些老居民担心老杨过不了冬,帮他找了个遮风挡雨的住处——幸福巷口一家工地的简易房,老杨住得挺高兴。出事前一周,还有居民拎着三十多个大包子,送给简易房里的老杨。
老杨为人实诚,做过的好事不少,所以大家都乐意帮他。2012年,杨秀莲家的粮店跑水了,不能干重活的老杨,上前帮着一袋袋往外扛面。杨秀莲过意不去,请老杨帮忙看店,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有了住处。
2013年初,幸福巷一家小旅馆的**在家具堆里找到老杨,名义上请他帮忙烧锅炉,实际上还是想给他个住处,老杨又一次平安越冬。
幸福社区的工作人员说,老杨住在幸福社区,得到不少居民的照顾。老杨没买过几件衣服,身上穿的大多是居民送给他的;老杨生病不用买药,感冒的、止咳的,居民都免费送;逢年过节了,居民还会端上一盆老杨爱吃的炖肉给他。
他**了本要与大家相聚的七**寿
在老杨住过、打算今年过冬的简易房内,幸福社区的工作人员、58岁的刘沛明正在帮老杨收拾遗物,寻找能作为遗照的相片,*后决定还是用老杨仅有的一张一寸照。
刘沛明说,老杨生病前,曾邀请他和一些老居民参加他10月22日(农历九月廿九)的七**寿,说好要给大家包饺子、炒几道拿手的小菜。如今,他过生日的愿望也落空了。
刘沛明盯着照片上的老杨,念叨说:“老杨,你也算是够本了,已经是多活了三年的人了!”
早在2012年初,老杨就在鬼门关转悠了一圈。当年农历腊月廿八,也是老杨搬到朋友家还没两个月时,幸福巷有居民跑到社区告诉刘沛明,他们在附近又看到了老杨,老杨躺在街头一动不动,快不行了。
刘沛明赶到现场,那人果然是老杨,已经不能说话了。刘沛明急忙拨打120。到医院,刘沛明一直在身边照顾,因为老杨一没*、二没亲戚,他就先垫*,办了入院手续,照顾到夜里12点才离开医院。这次老杨是因重感冒引发肺炎,差点要了命。
老杨住了五天医院,刘沛明也没闲着,帮忙申请救助,共申请了上千元,支付了医院的*疗费。老杨**后,刘沛明邀请老杨在家里过年。年过完了,老杨没打招呼又走了,依旧住到双塔北路幸福巷口堆放旧家具的街边。“老杨是个可怜人,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刘沛明曾试图帮老杨联系过养老院,可是老杨摆手,不乐意去。大家都劝他回老家养老。老杨说,他上世纪80年代就离开了老家,没赶上办第一代身份证,回不了家。
为帮老杨尽早回家,去年,刘沛明甚至把电话打到了公安部的相关部门,几经查找,才找到老杨的老家——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魏庄镇西杨庄村,要上村干部的电话。这也是三十多年来,老杨第一次和家乡人说上家乡话。
他**了三十多年未见的老家亲人
“来了,可算是来了!”10月12日中午1点,五一东街街边,高度近视的刘沛明踮起脚尖,他听到一辆车朝他连续按喇叭,他挥舞双手招呼起来。刘沛明原地等了半个小时,满脸通红,冷得直打哆嗦。来人下车,双手握住刘沛明的手,用浓重的河南话说:“刘师傅,我们来了!”
刘沛明说,老杨情况特殊,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医院全力救人,先垫付了他的医疗费。老杨重病后,刘沛明通知了老杨家乡的村干部。老杨住进重症监护室不让人陪护,村干部曾派人来太原看过一次老杨,还给老杨买了三百多元的日用品,来人留下电话先回村了。老杨去世后,接到刘沛明的再次通知,村干部派车让人来接老杨的骨灰“回家”。
来者共六个人,五人是老杨同村的本家人,还有一人是老杨的亲弟弟杨金顺。刘沛明带着他们到了龙山殡仪馆。流浪汉杨金合,在离家三十多年后,和亲人的*后一面已是阴阳两隔。
作为老杨的好友,刘沛明有些埋怨杨金顺:“你哥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为啥你也不来看看他?”杨金顺尴尬地搓着双手,手掌上都是老茧子。杨金顺沉默了一阵,说:“我现在在浙江宁波看门房,一个月也就几百块*,一家人都靠我养活,我走了没人挣*,不是不想看哥哥,实在是没*来不起!”他接着小声说:“我也怕来了凑不齐*,没法给哥哥*病!”
同行的老乡说:“我们都是受苦人,实在拿不出*。”这次来太原,还是村干部给了他们一千元,找了一辆车。
老乡说,西杨庄村紧邻黄河边,因为贫困,上世纪80年代外出打工的人不少。老杨也是那时候出门的。老杨的父母去世早,弟弟杨金顺*先离开家,去甘肃当了上门女婿。弟弟走了,老杨也离开了家,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兄弟俩离家后,他们家的三座土坯房塌了。老杨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杨金顺和姐姐们一直没断了联系,可唯独找不到哥哥,亲人们也一直盼着老杨回家。
可这三十多年来,老杨没有回过家,也没有联系过一位亲人。
老杨的家乡人向刘沛明和幸福社区的居民致谢,感谢幸福社区所有关心过老杨的人,他们感叹老哥哥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是幸福社区居民给他的。
○难忘逝者
想起老杨的好居民忘不了
听说老杨去世了,居民都挺难过的,特别是想起了老杨的好,不少人落下了泪。
● 准点义务巡逻员 韩大妈回忆说,大约在2012年,朝阳街修路,附近不少居民绕行幸福巷,早中晚高峰期,机动车、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都挤在一起,谁也不让谁,*多的时候,一堵就是半个小时,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附近还有一所学校,那段时间,老杨每天早晨六点半就到了现场疏导交通,因为社区工作人员交给他一个义务监督巡逻员的红袖章。
●热心看门房 刘沛明说,他和老杨早在2002年就相识了,老杨告诉过他,自己老家在河南,双亲都过世了,没啥奔头,就一个人跑到太原谋生。刚开始,老杨在五一东街做小买卖,卖过眼镜。后来,生意不好做,又在服装城一家单位看门房。当时刘沛明还没有到社区工作,是一名发行员,每次去服装城送报纸,老杨总会给他倒一杯热水。发行员的征订任务难完成,老杨还帮他订报纸,张罗着收好*后主动交给他,这份情谊令他难忘。
●认真监守员 幸福社区主任郝桂琴说,老杨有责任心,你交给他的事儿,他准能认真完成。有一次,他们让老杨帮忙看垃圾池,不要让居民乱倒垃圾,老杨从早到晚守了三天。
○延伸采访
他们也是“落单”的幸福人
在基层社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解南一社区
社区主任徐春荣照顾了辖区的三无老人刘守仁20多年,直到去年76岁的老人去世,社区干部集体为老人送终。
刘老汉没有老伴、子女,一直独居,患有胃病、脑溢血。在世时,全靠低保救助。老人曾下楼踩空台阶,摔得全身疼痛站不起来。徐春荣不仅带着老人看病,还上门送一日三餐。老人过世了,徐春荣又张罗着操办老人的后事。
●海边街社区
64岁的居民李通莲两口子,默默照顾无血缘关系的盲残老人刘彩花不言辛苦,帮助老人*病买药、缴纳水电费,每天还接送老人在海边街社区老年饭桌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