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好媳妇系列报道之三

2014-10-31来源 : 互联网

人们常说,媳妇不是婆养的,可我的弟媳却比我母亲亲养的闺女还要亲。几十年来,我的弟媳一直是村里老年人口中的好媳妇,年轻媳妇心中的好榜样。

上世纪70年代,我们生产大队派出社员去兴安化工厂烧砖,我弟弟和弟媳都在其中。弟媳在长期的劳动和接触中,发现我弟弟是个肯吃苦、默默奉献、老实憨厚的小伙子,从此她的心中就有了心爱的人。

可在当时,我们家不仅一贫如洗,甚至连一间结婚的茅屋都没有,*严重的是我们家不仅有年迈体弱的父母,而且床上还躺着一位1970年因公受伤造成颈椎骨折高位瘫痪的二哥。他需要长期有人日夜护理才行。弟弟心中只想着全家人的生计和躺在床上的二哥,根本没有心思顾及自己的婚事。但我弟媳表态,“如果咱们能在一起,我会成为你的帮手,咱们可以共同承担沉重的家务、共同陪护兄长”。*终,弟弟在村里租了一个空旷的院子,里面有一间狭窄阴冷的土坯房,弟媳迎着外人不可理解的眼神毅然走进了我们的家庭。

自此,白天弟媳和弟弟一起参加农业社的劳动,回家后在父母亲和二哥床前端水喂饭、端屎倒尿。改革开放后,为了尽量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弟媳和弟弟共同搭建砖窑,把二哥的椅子搬到砖厂的旁边,把吃奶的侄儿放在二哥的身边,两人一起和泥、脱坯、背砖、出窑,终于烧出砖来,再换些木料,经过几年的奋斗,弟媳和弟弟终于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弟弟和弟媳将年迈的父母、卧床的二哥接到自己家中,弟媳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爱着老人和二哥,还经常把在外面听到和看到的新闻趣事,还有书本上的笑话说给家中的父母和二哥听,有意逗他们开心。

1986年,我们的父亲得病不能自理,从此家中有了两位瘫痪病人。1992年父亲去世的当年,母亲病倒在床上,长期以来,有两位瘫痪病人的家中,始终保持清洁干净。病人没有褥疮、家中****,常有来家中和父母聊天、陪二哥下棋的人们,你来我往,都赞不绝口地夸我弟媳。

在我的家中,姑嫂妯娌之间,几十年没有红过脸,从未因为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兄长计较过得失,总是谦让在先、和睦为先。2010年秋,瘫痪在床18年的母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如今,二哥家中的墙上挂着彩电、空调、连着网络,二哥可以和外面的亲人视频聊天,透过玻璃窗,映在二哥眼前的是鲜花、蔬菜、果树的美景。生活好转之后,二哥喜欢喝点酒,每天中午的饭桌上总有弟媳精心为二哥制作的下酒小菜,不是逢年过节,也不是自己的亲爹亲妈,而是一个弟媳常年对躺在床上的兄长的坚持!

我有这样的弟媳,我们的家庭是幸福的。盼望家家都能有这样的媳妇。小家和睦幸福,大家才能和谐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特有的传统美德而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婆婆和婆婆的婆婆交给我”

李瑶的婆婆早几年就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自从李瑶嫁了过来,就毅然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一方面家里的里里外外都得替丈夫和公公操持,另一方面照顾婆婆的重担就落在了李瑶的肩上,喂水、喂饭、梳头、洗脸、洗脚、端倒便盆、擦洗身子……每周一次的洗头洗澡、擦身换衣等,李瑶从未落下过一次,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从不喊累、从不嫌苦。在李瑶精心的照料下,婆婆的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转,能自理一些生活小事了,婆婆逢人便说媳妇的孝顺,乡亲们也是交口称赞,都说李瑶是万里挑一的好媳妇。

不幸的是,丈夫的奶奶由于意外摔倒,也瘫痪在床,丈夫和公公由于工作根本无法照顾家里,李瑶却劝慰丈夫和公公,“你们做你们的事,家里交给我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日复一日地端汤送水、洗脸洗脚、揉肩捶背,常常累的她腰酸背疼,丈夫心疼她,劝她找个保姆,李瑶总是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我能行。”奶奶*初知道自己瘫痪的时候,经常愁眉不展、茶饭不思,并且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李瑶知道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年轻的时候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如今连*基本的吃饭、上厕所都做不到,心里一定很难过。看到奶奶这样,她便与丈夫商量,找些街坊邻居来家里陪奶奶聊天,并坚持每天把电视里的趣闻趣事讲给奶奶听,有时间就坐在奶奶身边陪她说话、给她讲笑话,让她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奶奶脸上又露出了笑容,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李瑶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自己平凡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大爱的意义。孝顺是一种储蓄,期限到了,总是能兑付的。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李瑶用无私奉献、忠于爱情、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的**品质诠释着一名好儿媳、好妻子的角色。

好大一棵树

走进文水县西旧村,提起她的名字无人不知,总是引来赞声一片。她有着“好媳妇”“贤内助”“热心肠”等美誉。

众人眼里的“她”究竟是谁?为什么提起她的名字妇孺皆知?又为什么谈起她的故事人人竖指?其实,她就是西旧村村民温建忠的媳妇宋爱红。

1985年10月,宋爱红成了温建忠的妻子、温家的媳妇。尽管宋爱红对温建忠的家庭有所了解,但温家的现实境况远远超出了她的想像:年迈的公公婆婆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温家大哥身患半身不遂和牛皮癣,生活不能自理;小叔子刚刚娶了媳妇,老实巴交,除了一把力气也没啥手艺,上上下下十多口人要在一个锅里吃饭,本来就不富裕的温家经济更加拮据了。

婚后一年,一个让家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婆婆突发脑溢血,这无疑让生活尚未好转的家庭陷入了困顿中,宋爱红和丈夫大部分时间留在医院,寸步不离地守在床前观察病情,但因病情严重,婆婆*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宋爱红忍着悲痛,打起精神料理完婆婆的后事。1993年,公公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经常出走,认不得回家的路,宋爱红不得不额外操心看护。她不嫌脏、不嫌麻烦,经常给老人换洗衣物。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对宋爱红的行为,思想陈旧的邻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闲言碎语的,认为这是在作秀,坚持不了几天。但几年过去了,宋爱红坚持照顾着公公的起居,直到老人去世。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邻居从内心里对宋爱红刮目相看,都说,像她这样能如亲闺女一样照顾公公的儿媳妇太少见了,怕是有的亲生的也未必能做到像她这样。

就在温家人刚刚缓过劲的时候,却又遭遇了一场人生变故。**,大嫂突然牙龈出血不止,经医院诊断大嫂为白血病晚期。在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大嫂悄悄把宋爱红叫到身边,拉着她的手哭着说:“我走了,两个孩子就交给你了,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我就放心了。”婆婆和大嫂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家雪上加霜,公公年迈,大哥需要人照顾,两个孩子年幼,大的八岁、小的才三岁,自己的儿子也才二岁,都需要看护。宋爱红每天五点多就起床了,忙了地里忙家里,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脚不沾地地连轴转,十多口人的生活虽然不宽裕却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行动可以见证人的美德。宋爱红,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平凡生活中用自己朴实的言行传递着尊老爱老、家庭和睦、和谐邻里、热心助人的良好风气和正能量,为社会树立了常人难及的榜样。

“三晋好人”张小香

张小香,今年51岁,是阳城县西河乡王曲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30年前嫁到憨厚朴实、勤劳质朴的**龙家,两个儿子出生后,和年迈的公婆一家六口人挤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破屋内,迁迁就就,勉强住了十几年。

家中人多劳力少,有吃饭的、没干活的,公公常年老胃病,婆婆从小就是聋哑人。儿子年幼,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丈夫在外打工挣*,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2006年,她83岁的公公走了,留下不会说话的婆婆,随着年龄的增大,婆婆又多病、行动不便。家庭要生活,修房的欠款要还,两个儿子还小,她只得忙了家里地里,尽*大的力量照顾婆婆,洗洗涮涮、喂饭、早上穿衣晚上脱衣,尽一个儿媳妇应尽的义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家中的日子刚有好转,婆婆的身体也逐渐好转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了,张小香的丈夫不幸遭遇车祸。家里乱作一团,哭声一片,婆婆虽是哑巴,但心明眼亮,顿时昏了过去,醒来已是卧床不起。经医院诊断,丈夫全身除头部外粉碎性骨折,四肢胸背到处是伤。一年多里,她强忍悲痛,千方百计求医问药,尝尽了常人没受过的苦,花去6万元,才捡回了丈夫的一条命。

谁料,丈夫刚出了院,婆婆就病情加重。一间房、两张床,一边一个病人。她给丈夫和婆婆喂饭、翻身,还得给丈夫**,24小时没空闲。婆婆因为爱看电视,她就抱着她看,**下来也有五六个小时。半夜,她还要起来好几次,为婆婆和丈夫接大小便、换洗尿布。丈夫不忍妻子受苦,就闹着要和她离婚,还说要跳水池寻死。小香忍着泪安慰丈夫,“国龙呀,我走了谁管咱妈、谁管孩子、谁管你!我走了,咱这一家子就散了!为了这个家,只要你活着,吃再大的苦我也不怕,以后你好了,什么也不用做,每天能和我说几句话就行,就为妈和两个孩子也要活下去!”**夜里,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小香突然晕倒,失去知觉。儿子叫来邻居把她送到了阳城县人民医院,医院诊断为脑梗塞,病情一有好转,她就坚决出院。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她却悉心照料着婆婆,毫无怨言,几十年如一日,直至婆婆去世。她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公婆的老年生活、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多年来,张小香多次被乡、村评为“好媳妇”“五好家庭”,被**为晋城市2008年“十大孝老爱亲模范”,2010年被县、乡村授予“十大孝老爱亲模范”,2011年被**为“晋城市第二届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人物”,2012年被晋城市妇联授予“孝老爱亲模范”,被晋城市授予“晋城好人”光荣称号。

平凡即是伟大

自30多年前嫁入婆家以来,她就对公婆尽心照顾。十几年前婆婆因病去世,照顾年迈公公的重担又落在她的身上。她每天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在公公的眼里,她是一个“好儿媳”,在丈夫的眼里,她是一个“好媳妇”,在孩子的眼里,她是一个“好妈妈”,在邻居的眼里,她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媳妇”。她就是家住太原市永定路铁路宿舍的刘晓雯,一个善良的女子、一个聋哑人,用实际行动和爱诠释了善良孝顺的含义。

2005年秋天的**,公公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不幸被一辆汽车撞断腿住进医院。作为儿媳妇的刘晓雯不嫌脏、不嫌累,每天为老人端屎倒尿。因为在床上不方便,老人有时难免会把大小便弄到衣服上,刘晓雯就赶紧帮老人把衣服换下来,晚上再拿回家洗。老人出院回家后,身边离不开人,刘晓雯继续承担着这份责任。因为是聋哑人听不到声音,刘晓雯怕老人晚上上厕所时自己不知道,就在老人的床旁边支了张床,还给了老人一根棍子,让老人上厕所时用棍子推醒她。

刘晓雯知道老人特别爱吃羊杂割,而卖羊杂割的地方离家又特别远,乘公交车也得几站地,为了能让老人吃上新鲜热乎的羊杂割,不管刮风下雨,只要老人想吃,她就早晨6时起床,拿上保温桶,坐上公交车去买。有一次正好是冬天刚下过雪,老人随口说想吃羊杂割,刘晓雯赶紧拿上保温桶就往出走。因为路不好走,老人再三阻拦,她还是出了门。买好羊杂割往家赶的时候,看到一辆公交车开过来,她就赶紧往前跑,上车比较急,结果公交车一开,她没站稳,一下子就摔倒了,手都磕出了血。她忍着疼赶回家,看着老人吃得开心,她早把磕破手的事忘了。

刘晓雯知道公公的腿受过伤,血液循环不好。有一次残联组织学习**,她立即报名参加。学完以后每天都要给老人**腿部,看着老人舒服的样子就会很开心。因为无法说话,没有办法跟老人交流,但又怕老人烦闷,就每天用纸和笔写字跟老人交流,把每天在外面看到的有趣事情,还有网上的新闻,都给老人写出来,这也成了他们家里独特的交流方式。

老人的吃穿用都是刘晓雯给亲自选购,为了让老人身体健康、营养摄入全面,刘晓雯每个星期都要制订食谱,一个星期不重样。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尽管老人今年已经86岁了,身体却越来越健壮。

一个原本需要别人照顾的聋哑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细心地照顾老公公,衣食起居,无微不至,甚至比健全人做得更好。平凡即是伟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刘晓雯传递给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值得我们更多健全的人学习!

柔肩担孝道

30年的婆媳,早已情同母女。10余年同吃同住,早已惺惺相惜。

2009年,阴明遭遇了生命中的一次重大变故,64岁的娘家妈和85岁的婆婆先后患脑溢血造成偏瘫。是伺候妈还是婆婆?这样的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都是妈,都不能丢下。”丈夫和一双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大姑姐年龄大了,身体有病,她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伺候“两个妈”的重担。

于是,她把娘家妈从农村接到城里,方便与婆婆一起照顾。每天,她伺候两个老人吃饭、睡觉,陪着她们锻炼身体和语言功能。偏瘫*怕懒但也*容易懒。面对着两个“老小孩”,阴明又是哄、又是训,“逼”着她们锻炼,一次次搀扶着走路,一遍遍陪着说话,有空时还要帮助她们做恢复锻炼。常常是安顿好妈,转身再安顿婆婆,她的体重一下降了10多斤。

2011年,娘家妈去世了。阴明更加把精力和心思放在了婆婆身上。在老人的枕头边有三样东西永远有序地放着:洗得干净的手帕、剪得整齐的手纸、伸手就能拿的奶瓶。然而,一次病发,却让婆婆彻底瘫痪在床。阴明的担子更重了。

在大家的帮助下,家人为老人购置了护理床。她根据床型,别出心裁做了病床的褥子:中间掏成圆洞、包上边,背部絮上棉花,垫高,铺在床上,既有利于老人方便,又躺着舒服。床单、被罩、枕巾,阴明都备着双份,经常替换。

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阴明却能包容、理解病中的婆婆。

“半斤牛奶、一颗鸡蛋”,老人多年的习惯雷打不动。鸡蛋从蒸蛋、煮蛋、炒蛋变着花样吃。老人晚上睡眠不好,阴明便根据经验将早上喝的牛奶调整为睡前一小时。老人心疼孙子,不喝奶了,想把*攒着给孙子娶媳妇。阴明故意生气地说:不喝奶,晚上不熬稀饭,逼着婆婆坚持喝奶。多菜多汤,少盐少肉,是阴明掌握的原则。先安顿老人吃,让老人吃热乎,是阴明多年的坚持。人老了,怕凉。每年的冬天,除了煤炉子,她还隔天要烧炕火,而炉渣她需要推着平板车走二三百米去倒。

婆婆卧床5年多,近1900个日日夜夜,阴明无怨无悔地伺候着婆婆。多年来,老人没有吃过一口剩饭,没有一次肠胃方面的病痛。“老人是一家的福气,是个宝。我也快当婆婆了,人心都一样,媳妇也会善待我。”知天命的年纪,阴明对于未来很乐观。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