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保和王师都是临猗县的农民,他们把大半辈子的心思都花在了地里的果树上,脑筋都用在了苹果上,为得是能让苹果变成农民致富的“金果果、银果果”。
王万保让苹果上长出了画儿,王师给苹果套袋套成了附近几个县的果农都知晓的名人。
王万保
“关公”“八仙”给他的苹果做推销
电话的那头王万保正在广西凭祥布展,参加中国-东盟(凭祥)*届水果交易会。老王要在这里展出自家村里产的苹果。
王万保要展的苹果跟别人家的不太一样,叫“艺术果”。一沾这艺术二字,*先体现的就是其价值的不同。现在街头一般普通苹果2块*一斤,超市里漂亮点的苹果2-3块一个,王万保展出的苹果,*少5块*一个,甚至更贵。曾经一箱8个艺术苹果卖到188元。你算算,一个苹果就卖了20多块*!
这艺术果到底是个啥果?其实好多人也见过**代艺术果,就是果皮上长有“福禄寿喜、恭喜发财”等字样的那种苹果。不过,这种贴字的艺术果在王万保眼里已经太普通了,市场竞争力在下降,利润空间在逐渐缩小。他推出的艺术果是请“关公”“八仙”以及“金陵十二钗”做代言的。就是通过贴膜这种技术,在苹果的表皮上“长”出了这些艺术人物的造型,苹果顿时升级为更**的艺术果。试想,你若是捧着一款林妹妹肖像的苹果,舍得下口不。
种苹果、卖苹果,已经做了三十四年
王万保是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党支部书记,临猗县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57岁的他已经是第34年做村党支部书记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便动员村里人种苹果,当时麦子的收购价是每斤两毛*,苹果的售价是5分*一斤。*终还是有11户人家跟着他一起种苹果,他把自己家13亩小麦地换成了苹果园。三年后,苹果树挂果了,当年苹果下树后,他自己载上苹果,印上名片,一路南下。看到一个城就打听果品批发市场,见了果品市场就进,推销苹果,散发名片,一路下到了广州。王万保说,人还没到广州,要货的电话就陆续打来了,一路上发出去的名片有了回响,当年苹果就卖了个好价*。这一下,种苹果这件事得到了乡里支持。如今的临猗县北辛乡有“**苹果**乡”之称。
临猗县150万亩土地,有100万亩都是苹果园,58万果农。种苹果的人多了,市场竞争自然就激烈了,咋办?改变创新。
2003年,王万保带着一些村民到山东学习套纸袋技术。由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当年又遭遇了连绵秋雨。结果纸袋苹果,不是“皮开肉绽”,就是“花花脸”,反而没有普通苹果卖得好。王万保没有灰心,他连续两年总结试验,终于摸索出给苹果套膜加纸双层袋生产技术。套袋成功的苹果美观可口,好吃更好看,他带着大家创新后的苹果比普通苹果市价高出一倍。
如今套袋又成了果农们都用的增值办法。王万保又想出了新招。2007年时,王万保创建了临猗县**个果树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短短几年,合作社社员发展到2160户,拥有10万亩**果品生产基地、4座5000吨大型恒温果库和1支大型运输物流车队。有了这么多人跟着自己做苹果事业,他说,不敢松懈,要努力想办法让苹果能给大家带来实惠,带来好日子。做市场就要操心市场动态,快一步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艺术果、文化牌,做市场要*先一步
在一次包装产品展览会上,王万保看到一家搞艺术包装的企业,便突发灵感,想着能不能在苹果上也创作点花样出来。2010年,他先开始在果皮上贴“福禄寿喜”。很快,他又想到了剪纸,临猗有很多巧手媳妇,逢年过节都会剪个窗花,有人家娶媳嫁女也会用到剪纸。他想把剪纸造型变到苹果上,让普通的艺术果更有文化色彩。
*先想到的,就是在河东大地*为有名的人物——关公。王万保说,单单关公系列就设计了三次,才*后确定了造型,等到秋天,苹果摘套的时候,开始组织人贴膜。贴这种膜,比套袋和贴一些艺术字的膜更加费工。一个女工前面撕袋,一个人紧跟着把膜撕下来往苹果上贴,贴的时候还得小心,人物造型的贴纸做得比较细致,衣服纹理,人物眉眼都不能脱落或者偏离。贴好了,还得有人再次套袋。普通苹果套袋一天3000多个,贴艺术苹果,三个人忙乎,一**来贴不了1000个。头一年的成功率非常低,图案贴出来的完整度不高,收获的这种**艺术果为数不多,但一推出便立刻吸引了大家关注。在2012年北京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王万保的艺术苹果大受青睐,一箱8个艺术苹果卖到了188元。
经过3年努力,到了2013年11月,王万保的这种**艺术果已经有“关公”“八仙过海”“三国演义”等艺术图案。这种把文化艺术引入到**礼品果中的工艺技术让苹果的身价倍增。这一年他带着“关公”系列艺术苹果,代表山西果农赴武汉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在展会现场,“关公”系列艺术苹果大受欢迎,被客商订购一空。展会现场带过去的苹果更是卖到了不敢再卖,否则就连展品都摆不出来了。王万保给这些艺术果注册了“万保”牌商标,并已成为我省的著名商标。
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是一个仅有14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但却有140多位苹果经纪人,这跟王万保34年来大力发展苹果经济分不开。王万保说,下一步他们计划为艺术苹果申请专利,将艺术苹果这一独特产业辐射带动到永济、万荣等周边四县一区的10万户果农,大力发展艺术苹果,让果农增收。
王师
他给苹果套袋比机器还快
王师60岁了,忙得成天不着家,打电话得晚上才能找到,而且还是因为已到冬天。要是赶在五六月份,晚上十来点都找不到他,他忙着在小广场上当技术推广员,给大家讲如何套苹果袋呢。
给苹果套袋是个辛苦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为此还有不少厂家发明了苹果套袋机器,不过王师老汉说,那玩意儿还没我人工套的快。
事实果真如此。王师老汉手工套袋不仅比一般人快,而且甚至比机器还快。
打个比方你就能明白王师的速度是啥概念了。一般果农给苹果套纸袋大概需要14秒左右,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天套2000-3000个苹果。一般效率*高的是30岁左右的妇女,一天套3000多个。前几年,王师老汉所在的临猗县尉庄有人买了台苹果自动套袋机,据说*快时能套五六千,可是王师的速度是一天*少七八千,*多的时候上万!
每年的五月,苹果像桂圆那么大时候,需要手工给苹果套上一个小纸袋或者塑料袋,以保证苹果在封闭的袋中成长三个月左右,这样长出来的苹果干净、鲜亮、口感清脆,而且喷农药时,也不会沾到果皮上。苹果套袋很麻烦的,一般从早到晚累死累活也就套个2000个左右,取下袋子也麻烦,得两边取,先取下外层袋子,隔几天再取下里层袋子。这样算来,一个苹果光套袋就要几毛*的成本了。而且给苹果套袋的时间就那么二十来天,有些人家劳动力不足,就得雇人来套袋,一般一个工一天120元。
王师套袋的技术无疑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就意味着可以省工,省劳力,省成本了。自打老王套袋出名后,四邻八乡慕名而来学习他套袋技术的人就络绎不绝。甚至有一次,他在地头给人讲如何套袋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后把公路也给堵了,不明情况的人准备打电话报警,这时有人解释是果农们在学技术,这才免了一场误会。
王师家种苹果十多年了,有五六亩果园,300棵苹果树,自家还开着个小卖部。王师说,每年套袋时,都人手不够,自己就在家里琢磨,如何能快点。在2004年时,他套袋的效率还是一天1000-2000个。他这人不爱说话,也不怎么出门,就喜欢在家里琢磨。有空就拿着塑料袋不断地揣摩、演练。到第二年时,他已经套的快多了,到了2006年,他*多的时候一天能套10000颗,不过那时大家还不太知道他有这么神的效率。后来,有家公司在推广产品时,发现了王师的技术,慢慢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王师套袋很牛了。
去年时,王师就已经不仅在临猗县里有人请他讲解演示如何套袋了,万荣县、平陆县也相继有人请他去传艺。王师说,去年大概有20多万人在田间地头听了、看了他的套袋。甚至还有各个乡里不服气的人向王师挑战过,不过,60岁的王师还是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别人说,还没看清咋回事,他就已经把袋子套到苹果上了,而且质量非常高。王师说,别人套袋需要三个步骤,他简化成了两个步骤,效率大大提高了。今年,五月份开始给苹果套袋时,各家都忙,到了晚上十来点,王师还回不了家,在广场打上灯给大家讲他的套袋经验,现场演示并手把手地教大家,有人跑四五十里路赶来观摩。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人听说后,也专程去临猗观摩了王师套袋过程,临猗果业局组织了临猗县各地的套袋能手,把王师的套袋经验做了推广。
王师的老伴说,现在来家里跟王师学套袋的人可多了,原来不怎么出门的老汉,如今是成天不着家,还有人特地找上门来学习。王师听力不太好了,但是一听到套袋,兴奋之情还是溢于言表,他说,平陆县有人拿果树做了模型,打算让他用模型演练,这样冬闲的时候,大家也能跟着学习。所有学会他这个套袋技术的人,都能节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套袋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他很希望能有人帮他把这种技术推广的范围更大些,那会节约更多成本。王师说,不要报酬。
从电话里听得出,王师的声音里带着喜悦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