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家进校园教娃捏面人

2014-10-15来源 : 互联网

今天,太原市*个青少年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在三晋小学成立。在迎泽区三晋小学活动室内,身着枣红色中式服装的我省一级民间艺术家王博,为50多位小学生上了**堂课:面塑公开展示课。这也意味着,由庙前社区携手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三晋小学联合举办的“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上午10时许,王博在讲台上向小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包括孙悟空、龙等。一件件精美的面塑作品引得台下的学生扬起脖子、瞪大眼睛观看,赞叹声不时地从他们口中传出。“来,跟着我感受一下面塑的魅力!”他一边说一边捏起来一块面团,并示意学生们跟着他一起捏。

在课堂上,王博讲述了山西面塑的起源,面塑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民间世代相传的习俗,面塑俗称“捏面人”,它用白面、江米面再配上一些蜂蜜、食盐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塑还是老艺人谋生的一种小把戏,老艺人走街串巷,那时的孩子*爱用牙膏盒换小面人玩耍。现在面塑走进了艺术殿堂,用几件简单的工具,采用揉、捏、搓、滚、挑、压等手法,就可以捏出形态**、憨态可掬的面塑。

来听课的四年级学生们一边听一边捏。小学生牛家豪说,自己喜欢捏橡皮泥,所以也喜欢学捏面塑,他的梦想是今后捏出美猴王大闹天宫的场景。

王博告诉记者,学生学习捏面塑可以锻炼其手部肌肉和左右手协调能力,还能培养想象力,让他们充分解压。他将用约15个课时,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捏面塑的基本功。

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王福生表示,该协会办公场所位于兴隆街,三晋小学也在附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该协会将有序地面向三晋小学开展面塑、剪纸、太原锣鼓、庙前高跷等系列民间艺术传承活动,设计组建小小锣鼓队、小小舞龙队、小小秧歌队、小小高跷队等社*分团。授课的老师不仅有知名的民间艺术家,还有不少民间老艺人。

说起三晋小学和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成为太原市*个青少年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的事,学校和协会都一再感谢庙前街道办和庙前社区,正是街办和社区牵线,促成了这项活动的开展。

三晋小学有学生350人,**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该校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也让民间文化艺术有了传承人。

○相关

庙前高跷亟须传承人

兴隆街有一个不起眼的大院,这是庙前高跷传人经常聚会的场所,也是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所在地。可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长,很多出彩动作快做不动了,亟须传承人。

王福生说,虽然老艺人一直在培养后继者,目前的传承人已到了第八代,可数量还没到两位数。因此,他们不能*立撑起一台27个完整角色的庙前高跷演出。

庙前高跷是太原民间社*绝艺之一,踩着高跷进行晋剧表演曾被誉为流动的晋剧舞台,至今已经有两**的历史。

由于历史原因,庙前高跷上世纪后期曾濒临失传,直到2007年,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各方**着手对庙前高跷进行拯救,找到了30名庙前高跷老艺人,当年*小的48岁,*大的75岁。现在,老艺术家的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0岁。

王福生坦言,庙前高跷要踩在1.2米的高跷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浪费”时间去学高跷。这次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只要学校、家长同意,学生们愿意学,老艺人就会来教他们。同时,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身高缩短庙前高跷的高度,降低为50厘米,减少危险性,让庙前高跷可以传承下去。

他还描述了庙前高跷的绝技之一 “上天桥”,4名艺人踩着高跷,共同举起两根扁担,另一人上扁担手执“金箍棒”摆出猴子望远的姿势,又下腰来了鹞子翻身。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